1. 昼夜均分,寒暑平分: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。此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(各12小时);气候由夏季的炎热正式转为秋季的凉爽,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寒暑交替明显。
2. 平分秋季,物候转换:按中国古代“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”划分四季的传统,秋分日恰居秋季90天之“中”,有“平分秋色”之意。此时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万物逐渐成熟:雷声因阳气衰减而收声,蛰居的小虫用细土封洞避寒,河湖因水汽蒸发而水量减少(水始涸)。
3. 文化与农耕意义:秋分曾是古代“祭月节”(中秋节的起源之一),帝王会在这一天举行“夕月”仪式,祈求月神庇佑;如今,秋分被定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是全国性的农耕庆典,各地举办丰收联欢、农民技能大赛等活动,致敬农民的辛勤劳作,展示农业发展成果。
二、秋分养生要点
1. 起居:早睡早起,适度“秋冻”:顺应秋季“ *** 收藏、阳气内敛”的规律,坚持“早睡早起”——晚9点至10点入睡,早5点至6点起床,利于阳气的潜藏与恢复。穿衣遵循“阴津内蓄、阳气内收”的原则,适当“秋冻”(如早晚添衣但不厚重),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,但儿童、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需注意胃部、脚部保暖(如用热水泡脚),避免受凉引发肠胃疾病或感冒。
2. 饮食:滋阴润燥,温润辛酸:秋分时节“燥”为主气(凉燥),易伤肺津,饮食需以“滋阴润燥、养阴生津”为核心。推荐多吃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百合、银耳、梨、荸荠等甘润食物;同时遵循“少辛增酸”“酸甘化阴”原则,适量食用葡萄、石榴、苹果、山楂等酸味果蔬,既能润燥又能补养肝气。需避免辛辣(如辣椒、花椒)、大辛大热食物(如麻辣火锅),以免加重燥邪。
3. 运动:轻松平缓,动静结合:秋季养生以“收”为主,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适中的项目(如步行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登高)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(汗出过多会耗损阳气)。运动时以“周身微热、尚未出汗”为更佳状态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避免寒气通过毛孔入侵。可配合“静功”(如腹式呼吸、脐周 *** 、站桩),增强内脏功能,促进气血运行。
4. 情志:调畅情绪,远离悲秋:秋季日照减少、气温渐降,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(忧郁、伤感),导致内分泌紊乱。需主动调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、心情舒畅——可通过登高远眺(欣赏秋景)、秋游、听音乐、练习书法等方式开阔心胸,缓解低落情绪。多与亲友交流,参与集体活动,也有助于消除孤独感。
5. 穴位与药膳:补养肺气,兼顾脾胃:① 穴位保健: *** 肺俞穴(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)、大肠俞穴(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),每日1次,每次510分钟,可补养肺气、调节肠道功能(肺与大肠相表里);② 药膳推荐:党参黄精水鸭汤(党参、黄精、山药、枸杞炖水鸭),健脾补肺、益气养阴,适合脾胃虚弱、气阴不足者;陈梅普洱茶(陈皮、乌梅、普洱茶),止渴生津、消食养胃,适合口干咽燥、消化不良者;板栗银耳小米粥(板栗、银耳、小米、枸杞),养阴润燥、补脾健胃,适合秋燥伤阴、脾胃偏虚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