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腊八粥:腊八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源于古代祭祀与佛教文化,以大米、糯米为基础,加入红豆、绿豆、红枣、莲子、桂圆、花生、核桃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。宋代时已盛行于民间,寺院会向百姓施粥,寓意“合聚万物、祈福纳祥”;清代皇宫中还会加入松榛、胡桃等珍贵食材,称为“佛粥”。如今,腊八粥已成为阖家团聚的象征,部分地区还有馈赠亲友的习俗。
2. 腊八蒜: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,以大蒜、米醋为原料。将剥好的蒜瓣放入密封容器,倒入米醋浸泡,置于阴凉处约1015天,蒜瓣会逐渐变为翠绿色(因醋的酸性激发大蒜中的花青素)。成品酸辣开胃,常与饺子搭配食用,寓意“算清账目、清清爽爽”(“蒜”与“算”谐音,过去商家多在腊八拢账)。
3. 腊八面: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,以面粉、豆类(如红豆、黄豆)为主要原料。面条擀成韭叶宽(约1厘米),豆类提前浸泡一晚,腊八当天熬成豆汤,水开后下面,最后淋上熟油泼香的葱花。口感筋道,豆香浓郁,寓意“丰收与圆满”。
4. 腊八豆腐:安徽黟县的民间特产,以小黄豆为原料。将黄豆制成豆腐后,切成块状,抹上盐水并在中间挖小洞放入适量食盐,置于阳光下晾晒12个月,直至豆腐表面呈现金黄色、内部紧实有嚼劲。成品咸香适中,可直接食用或与肉类同炒,寓意“年年有余、生活富足”。
5. 麦仁饭:青海地区的腊八特色美食,以新碾的麦仁、牛羊肉为主要原料。腊月初七晚上将麦仁与牛羊肉、青盐、姜皮、花椒等佐料一同放入锅中,用文火熬煮一夜,直至麦仁软烂、汤汁浓郁。寓意“驱寒保暖、祈求来年丰收”。
二、关于腊八节的古诗词
1. 《腊八粥》(清·道光帝):“一阳初夏中大吕,谷粟为粥和豆煮。应时献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济众普。”描绘了皇宫中腊八粥的 *** 场景,体现了对佛的与对众生的祝福,反映了清代宫廷对腊八节的重视。
2. 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(宋·陆游):“腊月风和意已春,时因散策过吾邻。今朝佛粥交相馈,更觉江村节物新。”写出了腊八节时乡村的温暖氛围,邻居互赠佛粥的习俗,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对节日的期待。
3. 《腊八》(清·夏仁虎):“腊八家家煮粥多,大臣特派到雍和。圣慈亦是当今佛,进奉熬成第二锅。”记录了清代民间与宫廷煮腊八粥的场景,皇帝派人到雍和宫监督熬粥,体现了腊八粥在当时社会各阶层中的普及。
4. 《腊日》(唐·杜甫):“腊日常年暖尚遥,今年腊日冻全消。侵凌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”通过描写腊八节时天气转暖、萱草冒雪、柳条吐绿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与对生活的乐观。
5. 《南歌子·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》(宋·苏轼):“闲驾彩鸾归去、趁新年。莫忘故人憔悴、 *** 边。”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,与好友张怀民(即将回京)共饮腊八酒,既有对友人新职的祝贺,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,以及对友情的珍惜。
6. 《腊八危家饷粥有感》(宋·赵万年):“不为主人供粥饷,争知腊八是今辰。”写于南宋襄阳城被围困期间,守城士兵收到主人送来的腊八粥,感慨战争中仍有节日的温暖,体现了军民同心、共度难关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