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巧果:又称“乞巧果子”,是七夕更具代表性的传统糕点。以面粉为主要原料,加入糖、油、芝麻等辅料,通过擀制、切形(如梭形、花形)、油炸而成,部分地区还会用模具压制成飞禽走兽、奇花异草造型。其名称源于“乞巧”寓意,古代女子通过食用巧果祈求织女赐予心灵手巧。
2. 巧芽面:以提前7天生发的绿豆芽(或黄豆芽、豌豆芽)为重要配料,面条通常选用手工擀制的细面。做法是将豆芽焯水后加入面汤(或炒制成浇头),与面条同煮,寓意“巧芽”如情丝般绵长,象征家庭心连心、姻缘长久。
3. 饺子(巧巧饭):在山东鄄城、曹县等地区,七夕有“七个好姐妹”一起包饺子的习俗。包饺子时,将一枚铜钱、一根针、一个红枣分别包入三个水饺中,乞巧后共同食用。传说吃到铜钱者有福气,吃到针者手巧,吃到枣者早婚,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4. 江米条:老南京七夕特色小吃,以糯米面、豆粉为主要原料,加入麦芽糖水揉制成团,搓成长条后油炸至金黄,最后裹上白糖。口感香甜酥脆,是七夕期间常见的零食,象征生活的甜蜜。
5. 五子:指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五种干果,是七夕祭拜织女的必备供品。焚香礼拜后,这些供品会成为女性的宵夜。五子不仅营养丰富,更寓意“多子多福、早生贵子”,承载着对生育和家庭美满的向往。
6. 花瓜:七夕前,女性会将西瓜、南瓜等瓜果表皮雕成各种花纹(如花卉、动物),造型精美。花瓜既是祭品,也是餐后水果,象征生活的精致与美好,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巧手与审美。
二、七夕禁忌
1. 忌吃鸟类及制品: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,喜鹊搭桥相助是传说中的关键情节。民间认为,此时吃鸟类(尤其是可食用鸟)会伤害“帮助有情人相聚的贵人”,破坏姻缘,甚至影响个人婚姻运势。
2. 忌嫁娶:七月初七为单数,而传统观念中“好事成双”,单数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。牛郎织女的故事虽感人,但本质是分离的结局,民间认为在此日嫁娶可能会导致夫妻分隔两地,不利于婚姻稳定。
3. 忌送鞋子:“鞋”与“邪”谐音,民间认为送鞋子等于“送邪”,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运气。对于情侣而言,送鞋还寓意“走散、分手”,不利于感情稳定,因此七夕忌送鞋子。
4. 忌同房:道教将七月初七定为“道德腊”(祭先祖、神明的日子),要求清净、戒色;《急救广生集》《杨公忌》等古籍也提到“是月初七切戒 *** ”,认为同房会“损寿”或“亵渎神明”,不利于夫妻感情。
5. 忌吃梨、黄桃:梨谐音“离”,象征分离,与七夕团聚的主题相悖;黄桃谐音“黄了”,民间认为吃了黄桃会导致姻缘“黄了”,不利于情侣感情发展。七夕忌吃这两种水果。
6. 忌伤害鸟类:喜鹊是牛郎织女相会的“功臣”,民间认为伤害鸟类(尤其是喜鹊)会破坏“善有善报”的因果,给自己带来厄运,影响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。
7. 忌说脏话:俗语有“七夕口出脏,一年烂口疮”的说法,认为七夕是美好、浪漫的日子,说脏话会破坏节日氛围,甚至带来一年的口舌是非,影响个人运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