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粽子: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源于投江祭屈原的传说(为防鱼虾噬咬屈原遗体而制)。主要分为南北两派:北方以甜粽为主(如红枣粽、豆沙粽,蘸白糖食用),南方则以咸粽为主(如肉粽、蛋黄粽、火腿粽),部分地区还有碱水粽(用碱水浸泡糯米,呈浅黄色)。
2. 五黄:江浙一带的传统食俗,“五黄”指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、雄黄酒(部分地区用黄酒替代)。端午正值黄鳝肥美、黄鱼丰收的季节,民间认为“五黄”能避虫驱邪、强身健体,其中雄黄酒有“饮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”的说法。
3. 打糕:吉林延边朝鲜族的特色美食,用艾蒿与糯米饭放入木槽,用长柄木槌反复捶打而成。口感清香筋道,常蘸黄豆粉食用,是延边端午节的“必备美食”。
4. 煎堆:福建晋江、广东等地的油炸小吃,用糯米、白糖、芝麻制成球形(又称“麻团”)。民间传说“煎堆碌碌,金银满屋”,寓意吉祥富贵,同时也有“补天”的传说(弥补端午雨季的“天洞”)。
5. 绿豆糕:武汉、南京、西安等地的端午美食,由绿豆煮熟晒干磨粉,加入糖、香油蒸熟而成。端午正值高温湿热天气,绿豆糕具有清热解毒、消暑降火的功效,是夏季的传统甜品。
6. 大蒜蛋:浙江、河南等地的习俗,将大蒜与鸡蛋一起煮食(部分地区加艾叶)。大蒜能驱除“五毒”(蝎子、蜈蚣、蛇等),鸡蛋寓意“圆满”,民间认为小孩子吃了能预防夏季肠胃疾病。
7. 茶蛋/盐水蛋:江西、安徽等地的传统食物,将鸡蛋、鸭蛋放入茶水或盐水中煮制,蛋壳涂红色,用网袋挂在小孩脖子上。寓意“逢凶化吉”,同时茶水有清凉解毒的作用。
二、端午节传说
1. 纪念屈原:最广泛流传的说法,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因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沅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郢都,屈原悲愤交加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楚国百姓划舟打捞其遗体,投粽子、倒雄黄酒以防蛟龙侵害。此后,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。
2. 纪念伍子胥:江浙一带的传统传说,伍子胥助吴伐楚,五战而入郢都,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。吴王夫差继位后,听信谗言,赐伍子胥宝剑自刎,并于五月初五将其尸体投入江中。百姓为纪念这位忠臣,每年此日祭祀,逐渐形成端午节习俗。
3. 纪念曹娥:东汉时期的孝女传说,曹娥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。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,十七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此事传为佳话,人们为纪念她的孝心,在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。
4. 龙的节日:闻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提出,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的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日。理由有三:一是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窃取,竞渡用的龙舟与龙相关;二是吴越百姓有断发纹身“以像龙子”的习俗;三是端午用五彩丝系臂是“像龙子”的纹身遗迹。
5. 恶日禁忌:先秦时期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,五日被视为“恶日”。民间认为此日邪佞当道、五毒并出(蝎子、蜈蚣、蛇、蛤蟆、壁虎),需插菖蒲、艾叶驱鬼,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避疫。这些习俗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