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农谚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的农耕经验,核心是阐述立秋与处暑两个节气的雨水对作物收成的影响。
立秋下雨万物收: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此时作物(如北方的玉米、高粱,南方的水稻)正处于灌浆、成熟的关键阶段。经过盛夏高温,土壤往往偏干,一场适时的秋雨能缓解旱情,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,促进籽粒饱满、果实丰实,为丰收奠定基础,故有“万物收”的说法。
处暑下雨万物丢:处暑意为“出暑”,标志着暑气渐消,作物已进入成熟待收阶段。此时籽粒趋于饱满,最忌连绵阴雨——过多雨水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,作物根系易腐烂(如北方的大豆、花生,南方的晚稻);低温会延缓成熟速度,甚至导致籽粒发芽、霉变,品质下降;雨水还会影响收割进度,使成熟作物烂在田间,造成损失,因此称为“万物丢”。
这句谚语主要适用于北方及中原地区,是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,提醒农民需关注节气雨水变化,提前做好农事安排。
立秋三候的含义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分别描述了这一节气期间的气候与物候特征:
一候凉风至:立秋后,我国多地开始刮偏北风(西方凄清之风),偏南风逐渐减少。北风带来了丝丝凉意,天气开始呈现转凉趋势,告别了盛夏的酷热。
二候白露生:由于白天日照仍强烈,夜晚凉风刮来形成较大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时会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(尚未凝成珠状,故称“白露”)。这一现象不仅提示了秋意的渐浓,也象征着秋金的白气开始显现。
三候寒蝉鸣:蝉(又称“寒蝉”)感受到天地间的寒气,鸣叫得更加响亮、凄切。寒蝉的鸣叫是秋天的典型信号,如同布谷鸟之于夏天,标志着天气真正开始转冷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