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下雨万物丢的上一句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

admin

“处暑下雨万物丢”的直接上一句是“立秋下雨万物收”,二者共同构成中国民间流传的农谚:“立秋下雨万物收,处暑下雨万物丢”。这句谚语通过对比立秋与处暑两个节气的雨水情况,了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。

谚语的含义解析

1. “立秋下雨万物收”:立秋降雨对农作物的积极作用

处暑下雨万物丢的上一句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

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(每年公历8月79日之间),此时正值禾谷类作物(如玉米、高粱、水稻)生长的关键灌浆期。经过夏季高温蒸腾,土壤往往偏干,一场适时的秋雨能缓解旱情,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,促进籽粒饱满、果实丰实。立秋降雨还预示着后续一段时间天气以晴朗为主,有利于作物继续生长和后续收割,因此古人认为“立秋下雨”是好兆头,能保障“万物收”(即农作物丰收)。

2. “处暑下雨万物丢”:处暑降雨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

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(每年公历8月23日左右),意为“暑气至此而止”,此时大部分农作物已进入成熟待收阶段(如玉米、大豆、花生、晚稻)。若此时降雨,会带来两方面问题:一是影响收割进度——连绵阴雨会导致田间泥泞,机械无法下地,人工收割困难;二是损害作物品质——收获的作物无法及时晾晒,易出现发芽、发霉、腐烂等情况(如玉米灌浆不实、稻谷发芽),导致“收了也没法留”,因此古人用“万物丢”(即收成无望)来形容其危害。

谚语背后的农耕智慧

这句谚语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节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经验,核心是提醒农民要“顺应天时”:

立秋时关注降雨情况,若下雨则预示后续适合作物生长,可加强田间管理;

处暑时警惕降雨,若遇连阴雨,需抓紧抢收已成熟的作物,避免损失。

尽管现代农业生产可通过灌溉、排水、烘干等技术减少自然降水的影响,但这句谚语中“尊重自然、因时制宜”的智慧,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