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下雨万物收下一句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

admin

“立秋下雨万物收”的常见下一句是“处暑下雨万物丢”(部分版本也作“处暑下雨万人愁”)。这是一句广泛流传的农谚,通过对比立秋与处暑两个节气的降雨情况,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。

谚语的含义解析

1. “立秋下雨万物收”:立秋降雨对秋收的积极作用

立秋下雨万物收下一句是什么 有什么含义

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(公历8月79日),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(如中稻开花结实、玉米抽雄吐丝、棉花结铃、大豆结荚)。此时降雨能缓解夏季干旱,为土壤补充水分,满足作物后期生长的水分需求;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晴雨交替的天气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,促进籽粒饱满。古人认为“立秋下雨”是丰收的好兆头,预示着后续雨水适中,庄稼能顺利成熟,收成可观。

2. “处暑下雨万物丢”:处暑降雨对秋收的不利影响

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(公历8月23日前后),此时大部分农作物已进入成熟后期或收获期(如玉米、花生、棉花)。若处暑当天下雨,往往意味着后续秋雨连绵,持续降水会导致:① 农作物长期浸泡在雨水中,易发生倒伏、发芽或霉变(如玉米穗秃尖、缺粒,花生烂果);② 田间湿度大,不利于机械或人工收获;③ 晾晒困难,收获的粮食易受潮发霉,降低品质。“处暑下雨”被视为不利信号,可能导致“万物丢”(收成减少或品质下降)。

谚语的科学依据与现实意义

这句谚语是古人长期观察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经验,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:

立秋前后,我国北方仍处于“七下八上”主汛期(7月下旬至8月上旬),但此后降雨逐渐减少。若立秋降雨,往往预示着秋季降水分布较为合理(前期雨水充足,后期晴好),有利于作物成熟;

处暑后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气温明显下降,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减少。若此时降雨过多,会打破作物生长的“收尾节奏”,影响产量和品质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句谚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(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),南方地区因气候湿润,秋收时节的降雨影响可能有所不同,但核心逻辑(降水与作物生长的关系)仍具有参考价值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