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下雨好不好 处暑下雨惠及何处

admin

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(公历8月2224日),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“夏秋过渡”关键期,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后期。处暑下雨的影响需结合区域气候特征、作物生长阶段及降水持续时间综合判断,并非绝对“好”或“坏”。

一、处暑下雨的“利”:特定场景下的积极效益

1. 缓解南方“秋老虎”高温,改善生活舒适度

处暑下雨好不好 处暑下雨惠及何处

南方地区(如浙江、湖南、江西等地)处暑后仍可能受“秋老虎”影响,出现35℃以上的持续高温。此时降雨能快速降低气温,缓解闷热感,对居民日常生活(如户外活动、睡眠)有积极作用。

2. 为部分秋播作物提供水分,保障来年生产

处暑前后是冬小麦、油菜等越冬作物的播种准备期(如农谚“处暑的萝卜白露的菜”“处暑点荞,白露看苗”)。适量降雨能补充土壤水分,避免因干旱延误播种,为来年春季作物生长奠定基础。

3. 预示秋季雨水充足,降低长期旱情风险

部分地区(如华北、西北)的农谚“处暑下雨秋雨多”“处暑有雨十八江”认为,处暑降雨是秋季雨水充足的信号,能有效缓解后续旱情,减少农作物因缺水导致的减产风险。

4. 调节土壤墒情,避免过度干旱

对于一些依赖自然降水的旱作农业区(如黄土高原、关中平原),处暑降雨能补充土壤深层水分,防止秋季土壤过度干燥,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。

二、处暑下雨的“弊”:主要风险与负面影响

1. 影响成熟作物产量与品质,导致“丰产不丰收”

处暑是水稻(灌浆后期)、玉米(花粒期)、大豆(结荚期)等作物的关键成熟期,需充足阳光进行光合作用,将光合产物转化为淀粉、糖分等营养物质。连续降雨会导致:

光照不足:作物光合作用减弱,籽粒不饱满(如“水玉米”“芽麦”),千粒重下降;

湿度过高:易滋生稻瘟病、棉铃虫、叶枯病等病虫害,加剧作物损害;

易倒伏:雨水浸泡导致作物根系缺氧、腐烂,茎秆强度下降,遇大风易倒伏,进一步减产。

2. 阻碍收割与晾晒,增加粮食霉变风险

处暑后农作物陆续进入收割期,降雨会导致:

田间道路泥泞:农机(如收割机、拖拉机)无法下田,只能人工收割,增加劳动强度与成本;

晾晒困难:收获的粮食无法及时晾晒(如稻谷、玉米),堆放过程中易吸湿发霉,影响储存品质(如“处暑雨,米生虫”“处暑有雨十八糟”)。

3. 可能引发洪涝灾害,淹没农田

若处暑降雨强度大、持续时间长,可能导致江河湖泊水位上涨(如“处暑有雨十八江”),引发洪涝灾害,淹没低洼地区的农田(如南方稻田、北方蔬菜大棚),冲毁庄稼,造成严重经济损失。

4. 预示冬季偏冷,影响来年农业生产

部分农谚(如“处暑有雨一冬淋”)认为,处暑降雨多预示着冬季雨雪偏多、气温偏低(寒冬)。寒冬虽能冻死部分害虫,但也会导致:

冬季作物(如冬小麦)遭受冻害,影响来年产量;

土壤墒情过足,来年春季易发生渍害,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。

处暑下雨的影响需结合区域(南方 vs 北方)、作物阶段(成熟期 vs 播种期)及降水情况(小雨 vs 暴雨)具体分析。适量、分散的降雨对农业与生活有一定益处,但持续性强降雨则可能带来诸多风险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