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子:处暑吃鸭是多地传统,因鸭肉味甘性凉,能滋阴润肺、缓解秋燥。老北京人会买“处暑百合鸭”(用百合、陈皮等食材 *** );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备受青睐,当地有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的习俗,将鸭肉做好后送邻居分享;江浙一带还有“萝卜老鸭煲”“红烧鸭块”等做法,酸梅鸭、柠檬鸭等也风味独特。
龙眼:南方多地有处暑吃龙眼的习惯,此时龙眼正值成熟期,味甘性温,有益心脾、补气血的功效。福州地区习惯将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,认为能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。
白丸子:福州特色食物,用糯米粉搓成小丸子,煮汤加糖食用,口感清甜。也有用糯米粉搓成丸子裹糯米蒸熟蘸白糖的做法,既能补充碳水化合物,又能解夏日口腻。
酸梅汤:浙江温州等地有“处暑酸梅汤,火气全退光”的谚语,用晒干的梅子加冰糖煮制,放凉后饮用,酸中带甜,能消暑提神、生津止渴,适合处暑时节缓解“秋老虎”的燥热。
海鲜:沿海地区处暑前后是渔业收获时节,会举行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。此时海域水温仍高,鱼群停留,海鲜(如鱼、虾、贝类)成熟肥美,是时令美味。
莲藕:处暑时节莲藕上市,富含膳食纤维和黏液蛋白,甘脆爽口,能增进食欲、缓解气候干燥带来的不适。清朝时莲藕已被列入御膳贡品,民间认为“秋藕最养人”。
处暑的标志意义
气温转折:暑气终止,由热转凉: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(秋季第二个节气),“处”意为“止”,标志着炎热暑天正式结束。此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辐射减弱,气温逐渐下降,我国大部分地区告别“酷热模式”,迎来“早晚凉、中午热”的过渡阶段。
气候特征:昼夜温差大,“秋燥”显现:处暑后,冷高压控制下形成下沉、干燥的冷空气,昼夜温差明显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民间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的说法。空气湿度降低,易出现“秋燥”(如嗓子发干、皮肤干燥、干咳少痰等症状),需注意滋阴润燥。
农事节点:秋收开始,丰收在望:处暑时节,农作物进入成熟期,民间有“处暑禾田连夜变”“处暑满地黄,家家修廪仓”的谚语。中稻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等作物陆续收割,农民忙着晾晒、储存粮食,呈现“秋收繁忙”的景象。
民俗关联:祭祖与迎秋: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,民间有庆赞中元的民俗,如放河灯(用荷花灯漂泛江河,寄托对先人的追思)。处暑后秋意渐浓,天高云淡,民间有“出游迎秋”的习俗,人们登高望远、观“巧云”(疏散自如的秋云),享受初秋的美好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