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作为秋季首个节气,民间围绕“迎秋”“补养”“避疫”等主题形成了丰富的饮食传统,既贴合时序变化,也承载着对健康的祈愿。
1. 贴秋膘:以肉进补的传统
“贴秋膘”是立秋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源于古人对“苦夏”(夏季食欲不振、体重下降)的弥补。传统做法是立秋日吃炖肉、涮肉、肉馅饺子、炖鸡或炖鸭等肉食,尤其是北方地区,老字号肉食柜台往往人满为患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抢秋膘”(吃面条)、“填秋膘”(吃肉食)的别称,体现了对恢复体力、储备过冬能量的重视。
2. 啃秋/咬秋:吃瓜果迎秋
“啃秋”又称“咬秋”,是立秋日的标志性食俗,核心是吃应季瓜果,寓意“咬住秋凉”“迎接丰收”。北方多选西瓜(如北京、天津),民间认为立秋吃西瓜可清除夏日肠胃杂物、免除冬季腹泻;南方如杭州吃秋桃,吃完将桃核留至除夕夜烧成灰烬,祈求来年远离瘟疫;江浙一带还有“立秋西瓜烧酒”的吃法,兼具解暑与风味。
3. 食秋桃:祈福避疫的象征
杭州、浙江等地的“食秋桃”习俗独具特色:立秋当天,大人孩子各吃一个秋桃,吃完后将桃核妥善保存,直至除夕夜投入火炉烧成灰烬。这一习俗源于对“免除瘟疫”的祈愿,体现了民间对健康的重视。
4. 吃赤小豆:防痢疾的古老智慧
唐宋时期,立秋有“以秋水吞服赤小豆”的习俗,浙江义乌等地要求面朝西吞服714粒,认为可预防秋季痢疾。这一做法虽带有些许迷信色彩,但也反映了古人对“秋痢”的防范意识。
5. 立秋粥:健脾养胃的选择
部分地区立秋有喝粥的传统,如北京灵水村的“秋粥节”,村民用米、豆、花生、核桃等原料共同熬粥,既是“贴秋膘”的延伸,也有消除邻里隔阂、和睦乡里的作用。粥品易消化,适合立秋后“贴秋膘”初期调理脾胃。
6. 其他特色食物
面食:辽宁海城等地立秋吃肉面,山东胶东有“入伏饺子立秋面”的谚语,吃面条寓意“抢秋膘”;
渣类食物:山东莱西的“立秋渣”(豆末与青菜制成),民间认为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,具有防痢疾的功效;
羊肉/大闸蟹:立秋后天气渐凉,羊肉成为温补佳品(如白切羊肉、涮羊肉);江浙一带还有“秋风起,蟹脚痒”的说法,立秋后大闸蟹逐渐肥美,成为秋季美食。
这些传统食物不仅满足了味蕾,更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健康的追求,至今仍是许多地区立秋的重要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