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“平分秋色”的关键节点(昼夜均而寒暑平),民间形成了诸多贴合季节特点的传统饮食习俗,既是对丰收的庆祝,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方式。
一、秋分常见传统食物
1. 螃蟹:秋分前后,正是“菊黄蟹肥”的更佳时节,民间素有“秋分食蟹忙”的习俗。此时的螃蟹膏满黄肥、肉质细嫩,无论是清蒸还是香辣炒制,都能品尝到秋季的鲜美。需注意的是,螃蟹性寒,需搭配姜醋去腥驱寒,且蟹腮、蟹心等部位不宜食用。
2. 汤圆:岭南地区秋分有“煮汤圆”“粘雀子嘴”的习俗。农民会将不包馅的汤圆插在田边地坎,寓意用汤圆黏住鸟雀的嘴巴,防止它们破坏即将成熟的庄稼。这一习俗既体现了对丰收的期盼,也让汤圆成为秋分特有的“田间美食”。
3. 秋菜(野苋菜):岭南地区秋分必吃的“秋碧蒿”,是一种野生苋菜。当地人认为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”,将秋菜与鱼片煮成“秋汤”,既能尝鲜,又能清热解毒、滋补身体。
4. 田螺:广东等地有秋分吃田螺的习惯。此时田螺经过春季繁殖,腹内无小螺,肉质最为肥美,爆炒或煮汤皆宜,是秋季下酒佐餐的佳品。
5. 芋头/芋饼:江浙一带秋分吃芋头,象征“好运连连”;北京地区则做“秋分芋饼”,用芋头泥加淀粉、糖制成,外酥里糯,是老幼皆宜的秋补素食。
6. 桂花酒:秋分时节丹桂飘香,民间会采集新鲜桂花,用白酒或黄酒浸泡制成桂花酒。其酒香浓郁、甜而不腻,既是秋季的饮品,也有“祈福安康”的寓意。
二、秋分吃秋菜的原因
1. 顺应秋乏,补充营养:秋乏是秋季常见的生理现象,野苋菜富含钙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,能补充人体因夏季消耗的能量,增强免疫力,缓解秋乏带来的疲劳感。
2. 清热解毒,应对秋燥:秋分后气候逐渐干燥,野苋菜性微寒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的功效,能有效缓解秋季常见的口鼻干燥、咽喉肿痛、便秘等问题,符合“秋养肺”的养生原则。
3. 民间文化,祈求安康: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”的说法,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。秋菜作为秋季的时令蔬菜,象征着“新鲜”与“生机”,吃秋菜寓意着清除体内积热、洗涤肠胃,为新季节的到来做好准备。
4. 传统习俗,传承记忆:岭南地区的“秋分吃秋菜”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,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一部分。全家一起采摘秋菜、煮秋汤的过程,不仅是味觉的享受,更是亲情与文化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