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祛暑防病:立秋虽标志着秋季开始,但“秋老虎”仍在,天气仍炎热干燥。西瓜性甘寒,能“消烦止渴,解暑热”(《本草纲目》),民间认为立秋吃西瓜可清除体内积攒的暑气,避免“秋乏”或秋燥引发的咽喉肿痛、皮肤干燥等问题。清朝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明确记载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”,民间也有“立秋吃西瓜,不用花钱把药抓”的谚语,认为其能预防冬季和来年春天的腹泻。
2. “啃”去暑气与“咬”住秋天:西瓜是夏季的代表性水果,立秋吃西瓜象征着用瓜果的清凉“啃”去余夏的酷热,“咬”住暑气的尾巴,迎接凉爽秋季的到来。这种习俗充满仪式感,表达了人们对季节更迭的期待。
3. 丰收与祈福:西瓜是秋季早期的重要瓜果,立秋吃西瓜也蕴含着对丰收的喜悦。民间传说,明朝南京癞痢疮流行时,民众效仿崔相公之女吃西瓜治愈疾病,逐渐形成“啃秋”习俗,寓意消除疾病、祈福健康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立秋吃西瓜,防疟疾”的说法,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。
立秋的传统食物
1. 啃秋瓜(西瓜、香瓜等):这是立秋更具代表性的习俗,又称“咬秋”。流行于华北、华东、江浙等地,人们认为吃西瓜能祛暑防病、迎接秋天。江浙地区还有“西瓜配烧酒”的习惯,认为可防疟疾;天津讲究“早吃甜瓜晚吃西瓜”,寓意“咬”住夏日酷热。
2. 贴秋膘(肉食进补):古时“苦夏”人们食欲不振、体重下降,立秋需“以肉贴膘”恢复体力。常见食物有炖肉、涮肉、肉馅饺子、红烧肉等,北京、河北等地尤为盛行。老字号肉食柜台在立秋当天往往人满为患,体现了人们对秋冬季节滋补的重视。
3. 吃面食:北方多地立秋有吃面食的习俗,如辽宁海城的肉面、山东胶东的“立秋的面”(饺子或面条)。民间谚语“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”,认为吃面食能补充能量、适应季节变化。
4. 食秋桃:浙江杭州等地立秋吃秋桃,吃完后将桃核留至除夕,丢进火炉烧成灰烬,寓意“免除一年瘟疫”。秋桃象征长寿与吉祥,是秋季的特色水果。
5. 喝秋水:江浙一带立秋有“饮秋水”的习俗,即饮用深井水。民间认为“立秋喝秋水,免生痱子和痢疾”,四川雅安地区还将秋水晒后饮用,寓意“除积暑、避免秋天闹肚子”。
6. 吃豆渣:山东胶东地区立秋吃“渣”(豆末与青菜合煮的小豆腐),俗语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,认为其能防痢疾、调理肠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