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作为秋季的起始节气,民间保留着“啃秋”或“咬秋”的传统习俗,其中吃西瓜是最为常见的形式。这一习俗背后融合了消暑、祈福、丰收等多重文化内涵,既是应对季节转换的生活智慧,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1. 消暑解渴,应对“秋老虎”
立秋虽至,但“三伏天”未完全结束,暑热仍未消退,“秋老虎”(指立秋后短期回热的天气)仍可能袭来。西瓜性寒味甘,富含大量水分(约90%以上),能快速补充人体因高温流失的水分,缓解燥热带来的口干舌燥、烦闷不适。民间认为,立秋吃西瓜可“啃”去余夏暑气,借助西瓜的清凉压制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为即将到来的凉爽秋季做好准备。
2. 预防秋疾,寓意健康
传统医学认为,西瓜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、宽中下气的功效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能“治血痢,解酒毒,治口疮”。立秋时节,人体经历了夏季的消耗,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适量吃西瓜可清除体内积热的淤气,预防秋季易发的腹泻、疟疾、秋痱等病症。民间有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”“啃秋能防疟疾”的说法,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。
3. 告别夏季,迎接秋季
西瓜是夏季的标志性水果,立秋吃西瓜象征着与炎热的夏天告别。此时西瓜逐渐进入收获末期,供应量减少,“啃秋”成为抓住夏天尾巴的方式,带着对夏日清凉的留恋,迎接秋高气爽的季节。这种仪式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时序变化的感知,是对季节更替的独特纪念。
4. 庆祝丰收,祈愿富足
立秋前后,西瓜等瓜果进入成熟采摘期,民间通过吃西瓜庆祝农作物的丰收。这一习俗蕴含着对土地的感恩,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——“咬秋”寓意“咬”住丰收,“啃”住幸福,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、生活富足。在一些地方,还有“立秋西瓜,不用花钱把药抓”的谚语,将西瓜视为健康的象征,寄托了对平安顺遂的向往。
5. 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
“啃秋”习俗历史悠久,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流行。据《津门杂记》《首都志》等文献记载,清朝时民间已有立秋食瓜的习俗,不同地区还有各自的特色:北京、天津地区早吃甜瓜晚吃西瓜,苏锡常一带吃西瓜喝烧酒,南京、武汉则以吃西瓜为主。这些习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,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