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为什么在处暑之前 立秋要注意什么

admin

1. 时间顺序与节列逻辑: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处暑是第十四个节气,二者按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、“三暑”(小暑、大暑、处暑)的固定顺序排列,立秋必然在处暑之前。

2. 气候含义的递进关系:立秋是秋季的“开始”,标志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但此时仍处于夏季向秋季的过渡阶段,暑气未消;处暑则是秋季的“深入”,“处”有“终止”之意,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结束,气温明显下降。立秋在前是气候由热转凉的渐进过程体现。

3. 太阳公转与黄经位置:节气的划分以太阳到达黄经的度数为依据,立秋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,处暑时到达150度。地球公转的固定轨迹决定了立秋先于处暑到来,这是自然规律的客观结果。

立秋为什么在处暑之前 立秋要注意什么

立秋时节的注意事项

1. 防暑润燥兼顾:立秋虽至,但“秋老虎”仍在(尤其是南方),白天仍有高温,需避免暴晒、及时补水(白天喝淡盐水、晚上喝蜂蜜水);秋季干燥易伤津,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(如芝麻、蜂蜜、百合、梨、枇杷等),少吃辛辣、燥热食物(如葱、姜、辣椒)。

2. 适时增减衣物: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(可达10℃以上),早晚需添加轻薄外套(如薄外套、长袖T恤),尤其注意肩颈、腰腹等部位的保暖;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夜间睡眠时可将空调温度调至26℃以上,防止寒气入侵引发感冒。

3. 调整饮食结构:遵循“减辛增酸”原则,减少葱、姜、蒜等辛味食物摄入(防止泻肺气),增加山楂、柚子、柠檬、石榴等酸味水果(收敛肺气);可适当食用黑芝麻、枸杞、银耳等柔润食物,补充夏季消耗的津液。

4. 预防疾病发作:昼夜温差大易诱发上呼吸道疾病(如感冒、咳嗽、咽炎),老人、儿童及体质较弱者需及时增减衣物;过敏体质人群需远离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),加强锻炼增强体质;秋季情绪易低落,可通过太极拳、瑜伽、八段锦等运动调节情绪,保持心境平和。

5. 避免过早贴秋膘:经过夏季的消耗,部分人食欲好转,但此时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(夏季常吃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弱),若过早食用大量肉类等高蛋白食物,会增加肠胃负担,影响消化吸收。建议等天气真正转凉(如处暑后)再适当进补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