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汉族婚礼中,送亲群体以新娘的直系长辈和旁系血亲为主,兼顾权威性与亲情联结,具体包括:
1. 长辈代表:优先选择新娘的舅父、叔伯(父亲的兄弟),若无直系叔伯,则由最亲、最近门的旁系长者(如姑父、姨父)替代。长辈需具备“端得住架子”的气质,代表新娘家出席婚礼的权威,部分地方要求长辈接受短期礼仪培训,确保符合传统规矩。
2. 兄弟与同辈:新娘的兄弟(尤其是长子)是送亲队伍中的关键成员,负责陪伴新娘至婆家;部分地方还包括新娘的堂兄弟、表兄弟,增强家族参与感。
3. 女性长辈:部分地区设有“送亲婆”角色,由新娘的婶子、大娘、姑姑等已婚女性担任,负责照顾新娘途中的起居,同时在婚礼中协助新娘完成仪式(如“开脸”“梳妆”)。
二、少数民族婚俗中的特色送亲人员
不同民族因文化差异,送亲人员的构成与角色各有特色:
1. 壮族:送亲队伍需配备一对陪娘,要求“外表美丽、兄弟姊妹多”(已婚者需未离婚、未怀孕),陪娘需与新娘穿着一致的盛装(如黑沙族的银镶饰上衣、百褶长裙),全程陪伴新娘,保障其在婆家的权益。
2. 苗族:送亲人员需“去单不去双”(人数为奇数),由舅父担任“正送亲”,途中需采集根系完整的树秧苗或小竹,送至男方家,象征“子孙满地、氏族繁荣”;新娘的同辈姐妹也会参与送亲,沿途护送并协助完成“打生”(祭祀路神)等仪式。
三、送亲人员的核心职责与禁忌
无论民族差异,送亲人员均需承担以下职责:
代表娘家权威:送亲者(尤其是长辈)需维护新娘家的尊严,在婚礼中与男方陪客互动,确保仪式符合双方约定。
照顾新娘:送亲者需全程陪伴新娘,尤其是女性长辈或陪娘,负责新娘的饮食、情绪安抚(如“哭嫁”时的回应)。
传递吉祥寓意:送亲过程中,部分地区要求送亲者携带“离娘肉”“绿豆”等物品,寓意“肋骨不离”“生根立后”(如汉族的“离娘肉”需砍开带回三根肋条,壮族的“绿豆”象征生豆芽、早生贵子)。
四、现代送亲习俗的变化
随着时代发展,传统送亲习俗逐渐简化:
人员简化:部分地区不再严格要求“长辈+兄弟+陪娘”的组合,可由新娘的表兄弟姐妹、闺蜜替代,更注重亲情与友情。
形式变化:传统“徒步送亲”“坐轿送亲”逐渐被“乘车送亲”取代,部分地区仍保留“送亲到中途”的习俗,但距离缩短。
角色弱化:“送亲婆”“正送亲”等角色的权威性减弱,更多由新娘的直系亲属(如父母、兄长)主导,更强调家庭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