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婚前准备:奠定婚礼基础
1. 提亲(说媒):传统上由媒人(雅称“月老”“红娘”,俗称“媒婆”)牵线,即使自由恋爱也需媒人见证,以示婚姻和谐。媒人有“成不成,三两瓶”的说法,现多为专职或婚介所,事后收取酬金。
2. 合婚(合八字):通过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的“八字”(天干地支)判断属相是否相合(如“”“双龙卧”被视为不吉),传统中若不合可能退婚,现多为退婚托词。
3. 定婚(订婚礼金):又称“过小帖”,男方给女方订婚礼金(金额视家庭情况而定),双方家人聚餐庆祝,确立婚约关系。
4. 送彩礼:婚前1个月左右,男方带聘礼(如金银首饰、衣服、烟酒等)到女方家,其中“三大件”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,90年代流行)、“三金”(金戒指、金耳环、金项链)是传统必备,现金多为660元(六六大顺)、880元(财气发)或10001元(万里挑一)。
5. 择日子(看好):由男方找算命先生选良辰吉日,传统偏好腊月,现多选“五一”“国庆”等节假日,选定后一般不轻易更改。
二、婚礼当天:核心仪式流程
1. 迎亲:新郎清晨带车队前往女方家(双数为宜,摄像车除外),途中放鞭炮。到女方家后,需经“堵门”环节(女方亲友阻挠,新郎需塞“门缝钱”、发红包),拿到新娘陪嫁钥匙(一串钥匙需单独给红包)后,方可接走新娘。
2. 梳头仪式:新娘由嫂子梳头(豫北长垣县有梳头歌:“前拢七,后拢八,婆家娘家一齐发”),可梳成“媳妇头”(发髻,象征成为婆家人)或保留“闺女头”(长辫子,到婆家后再挽髻)。
3. 过轿门/堵门:新娘弟弟或侄子“把轿门”(拿着陪嫁箱子钥匙),新郎需给红包(金额不等)才开门。部分地区有“激犁”仪式(用烧红的犁铧浇醋,取“吉利”谐音),新娘需踩“接脚石”(红纸贴面的石头,寓意“脚踏实地”)。
4. 拜堂仪式:新娘到男方家后,依次进行拜天地(感恩天地)、拜高堂(向父母叩拜,父母给“改口费”)、夫妻对拜(新人互拜),司仪会穿插吉祥话(如“早生贵子”)。
5. 改口与敬茶:新人向男方父母敬茶,茶中放红枣、莲子(寓意“早生贵子”),父母接过茶后,会给新人首饰(如金手镯)和红包(改口费),象征新人正式成为家族成员。
6. 闹洞房:亲友对新郎、新娘及伴郎、伴娘进行嬉闹,常见形式有“打油”(用油抹脸)、“涂煤黑”(用煤灰画花脸),新人需灵活躲闪,增添婚礼喜庆氛围。
三、婚后礼节:延续婚姻仪式
1. 回门:婚后第3天(部分地区为第6天或第12天),新郎带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。需带“回门礼”(如金猪、西饼、酒、生鸡、水果、有头生菜/甘蔗,象征“风生水起”“恩爱缠绵”),女方家会设宴款待,新人需向女方亲友敬酒。
2. 添箱:婚礼第二天,新娘的哥哥或弟弟给新娘送衣服(如外套、裙子),象征对新娘的关照,部分地区有“添箱礼”(现金或礼品)。
3. 其他禁忌:新娘出门时嫂子不能相送(“嫂”与“扫星”同音,不吉利);新娘衣服忌有口袋(避免带走娘家财运);新娘需穿新鞋(寓意“丢旧物”);新娘出门必须戴耳环(示“听话”,无耳洞可戴夹耳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