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事件背景:靖难之役与建文帝出逃
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朱允炆即位,推行“削藩”政策,引发燕王朱棣(朱元璋第四子)不满。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南下,经过三年战争,于建文四年(1402年)攻破南京。建文帝下落不明(一说自焚,一说出逃),朱棣随后称帝,是为明成祖。
2. 方孝孺的立场: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
方孝孺是建文帝的核心重臣,曾任翰林侍讲、文学博士,深受信任。朱棣攻入南京后,急需一份“合法”的即位诏书来笼络天下人心,于是召方孝孺入宫。方孝孺身穿孝服(为建文帝哭丧),入殿后放声恸哭,拒绝起草诏书。朱棣假意表示“仿周公辅成王”,方孝孺反问“成王安在?”(暗指建文帝未死),朱棣答“自焚”,方孝孺再追问“为何不立成王之子?”朱棣以“国赖长君”搪塞,方孝孺则要求“立成王之弟”,彻底激怒朱棣。
3. 诛十族的:“便十族奈何”的对峙
朱棣威胁方孝孺“诛九族”,方孝孺毫不畏惧,回应“便十族又如何?”这句话成为“诛十族”的直接诱因。朱棣大怒,下令将方孝孺的九族(父系四族、母系三族、妻系两族)及门生(视为“第十族”)全部逮捕,准备逐一处决。
4. 行刑过程:惨绝人寰的集体屠杀
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的亲属及门生当面杀害,每杀一人,都问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,方孝孺始终骂声不绝。最终,方氏九族及门生共873人被杀,行刑持续七天七夜。方孝孺本人则被凌迟处死(用两块石板夹住头部,用铁锯锯下),死后悬首张尸示众。
5. 事件的后续影响
方孝孺死后,其著作被列为禁书,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。但仍有门客冒死收藏其遗稿,后编成《逊志斋集》《方正学先生集》等。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,称“方孝孺辈皆忠臣”,为其;万历年间,明神宗下诏褒录建文忠臣,建表忠祠于南京,方孝孺位列其次。近代以来,方孝孺的“忠义”精神被广泛推崇,被称为“读书种子”“骨鲠之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