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地处岭南,婚俗融合中原传统与岭南特色,既保留“三书六礼”的古典框架,又衍生出“讲心不讲金”“重意不重利”的现代内核,核心是通过仪式传递对婚姻的祝福与对家庭的重视。
一、婚前礼:以“礼”传情,筹备婚姻
1. 过大礼:婚前1520天的核心仪式,男方择吉日携带礼金(如3.9万元,广州人均彩礼洼地)及礼品(龙凤礼饼、椰子、双喜八样生果等)到女方家。女方回礼(如金莲藕船、石榴、添丁姜等),礼品需成双成对,忌单数,象征“好事成双”。
2. 安床:婚礼前数天,由“好命婆”(父母、子女健在且夫妻和睦的长辈)将新床安放在吉位,铺上龙凤被,撒红枣(早)、花生(生)、桂圆(贵)、莲子(子)等喜果,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安床后,亲人不可睡新床,孕妇、带孝者及月事女性禁入。
3. 搬嫁妆:大婚前一天,女方将嫁妆(用樟木箱装载,象征坚固耐用)送到男家,分为“送妆”(女方送)与“迎妆”(男方迎)。嫁妆含子孙桶(痰盂,寓意开枝散叶)、子孙尺(良田万顷)、龙凤碗筷(丰衣足食)等,象征女方家底与对新人生活的祝福。
4. 上头:婚前晚或正日的,新人需在吉时祈福,由“好命佬/好命婆”梳头。梳头时说吉祥话(如“一梳梳到尾,二梳白发齐眉,三梳儿孙满地”),象征新人步入成人阶段,开启新生活。
二、婚礼当天:仪式感与祝福的集中表达
1. 迎亲:上午,男方接亲队伍到女方家,需经过“找红鞋”(新郎在房间内找新娘的红鞋子,穿上后才能带走新娘)、“开门利市”(给新娘姐妹发红包,满意后才开门)等环节。新娘由伴娘或大妗姐搀扶,打红伞(寓意开枝散叶),出门时穿新鞋(丢弃旧物,迎接新生活)。
2. 敬茶:新人到男家后,向父母及长辈敬“心抱茶”(媳妇茶)。新娘说“老爷请饮茶”“奶奶请饮茶”,长辈回“饮过新郎茶,身体健康富贵又荣华”“饮过新抱茶,茶到口、财到手”,并送上金手镯、玉器等见面礼,象征新人融入家庭,长辈接纳。
3. 跨火盆:新娘到达男家门前,跨过燃烧的木炭火盆(或火盆中撒盐、米),寓意“赶邪”“发旺”,去除晦气,迎接新生活的红红火火。
4. 三朝回门:婚后第三天(或即日),新人带礼物回娘家探望父母。回门礼品包括金猪(示新娘贞洁)、西饼、酒、生鸡等,女家将金猪分予亲友,表示女儿不辱门楣。回门后,新人方可恢复正常生活。
三、婚后礼:简约温馨,回归本质
广东婚俗强调“重仪式,轻排场”,婚后多以简单方式庆祝。如新人可能选择小型家庭聚餐,而非奢华婚宴;随礼多为“礼到人到”,主人家会回礼(如将红包折角返还),避免攀比。部分地区保留“流水席”传统,街坊邻居一起吃饭,热闹但不铺张。
四、特色风俗:广府婚俗的文化印记
1. 广府裙褂:新娘必穿的嫁衣,以金银线绣制龙凤、牡丹等图案,象征“龙凤呈祥”“花开富贵”。裙褂的绣工与材质体现家庭富足,是广府婚俗的重要符号。
2. 讲心不讲金:广东人结婚注重“心意”而非“金钱”。彩礼金额低(多为象征性),随礼金额小(一两百元),主人家回礼,体现务实、包容的岭南文化。
3. 集体婚礼:改革开放后流行,如1982年广州首个集体婚礼(251对新人,省长证婚),或新式婚礼(如小型婚礼、草坪婚礼),融合传统元素(敬茶、敬酒)与时尚风格(新中式布置),符合年轻人对个性化与仪式感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