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乡族服饰兼具文化与蒙古族、 *** 特色,头饰是核心标识——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平顶无檐“号帽”,妇女则戴盖头(依年龄区分:少女及新婚者用绿色,中年妇女用青色,老年妇女用白色),盖头长至腰际,遮住头部及脖颈,仅露面孔。服饰款式上,男子穿宽大长袍,束宽腰带,腰带上挂小刀、荷包、鼻等物件,老年人喜穿对襟长袍“仲白”(以黑、灰布缝制);妇女穿圆领、大襟、宽袖上衣(部分有“假袖”,即在肘至袖口间用红、绿、蓝布缝成数段并绣花边),下穿套裤(裤管镶花边,后面开小衩),喜庆时穿绣花裙“过美”,足登木底高跟绣花鞋。近几十年,服饰逐渐简化,年轻人多穿新式时装,但头饰仍是区分年龄与婚否的重要标志。
二、饮食习俗:农牧融合的特色体系
东乡族日常饮食以小麦、青稞、玉米、土豆为主(土豆因水少面饱、沙而甜,被称为“东乡三宝”之一,可制点心、醋、粉条等),副食以栈羊(东乡贡羊,以全舍饲养与半舍饲养结合,肉质细嫩、膻味轻)、牛、鸡、蛋及蔬菜为主。特色食品有:“麦索”(未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蒸熟后碾成柱状,拌大蒜、辣椒面吃)、“搅团”(面粉加酸浆水搅成糊状,加韭菜、胡萝卜等佐料)、“罗波粥”(牛羊头蹄汤加粮食煮成的肉粥)、手抓羊肉(选用新鲜东乡贡羊,慢炖后蘸少许盐或花椒吃,强调原汁原味)。待客礼仪中,炸油香、手抓羊肉、炖鸡是必备佳肴,其中“端全羊”最为隆重——将羊的各个部位(脖子、肋条、前后腿、羊尾巴)依次上盘,象征“样样俱全”;吃鸡时,将鸡分成13块(鸡尾最贵重),必须由主客或年长者享用,体现“按辈龄分食”的传统。
三、礼仪习俗:尊老重客的传统内核
东乡族尊老敬老是核心美德,晚辈对长辈需礼让三分:路遇长者要点头问安,给老人端水递饭必双手捧献,就餐时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开始;若有长辈未归,全家需等候。热情好客是另一特色,谚语说“烟筒里冒了烟,东家遂了愿”——有客至,必全力招待,哪怕无米下锅,也要烧一碗白开水端给客人;客人进屋需请上炕,献上盖碗茶(又称“三炮台”,由茶盖、茶碗、底盘组成,内加冰糖、桂圆或烧枣,俗称“三香茶”)。
四、节日习俗:宗教与传统的融合
东乡族主要过四大节日,均与教相关:开斋节(教历十月一日,斋戒满一个月后庆祝,男人们去寺聚礼,妇女在家炸油香、馓子,部分送给亲友);古尔邦节(教历十二月十日,又称“阿也”,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宰牛或羊,所宰牲畜请阿訇和乡亲共餐,不许独家享用);圣纪节(教历三月十二或十三日,纪念诞生与逝世,宰羊、宰鸡,大家共食,可在寺或家中举行);阿守拉节(教历一月十日,又称“粮食节”,妇女儿童聚会,吃油饼、油香,有祈求粮食丰收、节约粮食的寓意,部分地区由各家轮流操办)。
五、婚恋习俗:传统与现代的交织
东乡族婚姻以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为主,流程大致如下:男方请“找赤”(媒人)到女家说亲,女方应允后,男方送“订茶”(细茶、衣服等)做见面礼;接着送“彩礼”(分茶叶、红糖等物品及衣服、现金、首饰),彩礼多少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。婚礼仪式中,新娘进门前由送亲兄弟抱下车,进院子后亲朋好友唱“哈利”(祝福歌,内容多为赞美新郎新娘、祝福夫妻恩爱);闹洞房时有“砸枕头”习俗(小伙子们用枕头砸新娘,女友们反击,场面热闹);新郎父亲或叔伯可能被戏谑性抹锅黑、翻穿羊皮袄,增添喜庆氛围。婚后,新娘需“试刀面”(擀长面给客人品尝,展示厨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