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(太阳到达黄经225°,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交节)。其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季节过渡性、气温波动性、降水形态变化、区域差异显著等方面,具体如下:
1. 季节过渡:从秋季少雨干燥向冬季阴雨寒冻转变
立冬是气候的重要转折点,标志着秋季“少雨干燥”的气候逐渐向冬季“阴雨寒冻”过渡。北半球太阳辐射量持续减少,地表虽仍有夏季贮存的热量支撑,但整体热量收支已趋于平衡,气候开始向寒冷方向演变。
2. 气温变化:整体下降,北方寒冷凸显,南方暂留“小阳春”
北方地区:立冬后冷空气势力显著增强,频繁南下,气温急剧下降,进入“以风鸣冬”的寒冷时节。华北、东北等地区日均温可降至5℃以下,部分区域(如黑龙江)甚至早在立冬前就已进入冬季。
南方地区:由于纬度较低、地表热量储备较足,立冬至小雪期间常出现“十月小阳春”天气——风和日丽、温暖舒适,气温多在1215℃之间,无明显寒意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,南方气温也会逐步走低。
3. 降水形态:从“秋干”转向“冬湿”,形式多样化
立冬后,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,但降水形态从秋季的“降雨”为主,逐渐转变为“雨、雪、雨夹雪、冰粒”等多种形式:
北方地区:华北等地常出现初雪(如北京的初雪多在此时降临),东北、西北地区已是大雪纷飞;
南方地区:江南、华南降水虽仍以降雨为主,但遇强冷空气南下时,也可能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天气。
4. 区域气候差异:南北跨度大,冬季起始时间悬殊
我国幅员辽阔,立冬时各地气候差异极大:
北方大部: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(连续5天平均气温≤10℃),如哈尔滨、长春、乌鲁木齐等地10月下旬就已入冬;
南方大部:仍处于秋季,如长沙、武汉、广州等地要到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才陆续入冬;
华南沿海及青藏高原:华南南部(如海南)11月仍未入冬,仍保持温暖;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因海拔高,全年气温较低,但冬季正式开始时间更早。
5. 特殊天气现象:寒潮与雾、霾频发
寒潮:立冬是寒潮出现最多的节气之一,冷空气南侵时常伴随大风、剧烈降温(单日降幅可达10℃以上)及雨雪天气,对农业、交通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。
雾、霾:北方冷空气间歇期,华北、黄淮等地昼夜温差大,湿度增加,易形成雾或霾(尤其是早晚),导致能见度降低,影响出行安全。
综上,立冬的气候特征以“冷季开端、气温骤降、降水转型、区域差异”为核心,既体现了季节转换的过渡性,也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