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冬至数九”是中国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传统 *** ,又称“冬九九”。其核心逻辑是从冬至日(北半球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)开始,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依次称为“一九”“二九”……直至“九九”,共八十一天。待“九九”结束,天气转暖,春耕时节来临,故有“九九艳阳天”之说。
数九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,《荆楚岁时记》中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”的记载,是其最早的文献佐证。古人认为,冬至是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的转折点,数九的过程既是记录寒冷天数的方式,也是对“阳气回升、春天将近”的期盼。
为增添趣味性与实用性,古人创造了多种数九习俗:
九九消寒歌:以歌谣形式各地气候与物候变化,如北方黄河流域的“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;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以及浙江沿海的“八九七十二,猫狗寻荫地;九九八十一,飞爬一起出”。这些歌谣朗朗上口,代代相传,成为民间记忆的重要载体。
九九消寒图:分为“画九”与“写九”两类。“画九”是用素梅绘九朵花,每朵九瓣,每日染一瓣,瓣尽则春深;“写九”是用双钩描红书写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(或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”等)九个九画字,每日填一笔,同时记录当日天气(如“上阴下晴雪当中”),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。
二、冬至节各地的习俗
冬至作为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各地习俗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饮食习俗:南北风味各异
北方:饺子:北方地区冬至必吃饺子,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谚语。传说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的“祛寒娇耳汤”(用羊肉、辣椒和药材包成耳朵形状,治疗百姓冻伤),后演变为节日美食。饺子的形状像耳朵,寓意“御寒保暖”,是家庭团聚的象征。
南方:汤圆/冬至团:南方大部分地区冬至吃汤圆(又称“冬至团”),象征“团圆”“圆满”。汤圆用糯米粉制成,馅料多为芝麻、花生、糖等,甜而不腻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,寓意年龄增长与新年到来。
其他特色美食:山东滕州冬至喝羊肉汤(用羊肉、羊骨熬制,加入当归、枸杞等药材,暖身驱寒);安徽合肥吃冬至面(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”,寓意白昼渐长);宁波吃番薯汤果(糯米粉圆子与番薯同煮,供奉灶神后全家食用,“番”与“翻”谐音,寓意“翻霉运”);广东潮汕吃冬至丸(糯米粉丸,大小如弹珠,煮后全家共享,象征团圆)。
2. 祭祀与家族活动:慎终追远
祭祖:冬至是传统祭祖节日,民间有“冬至大如年,祭祖如过年”的说法。祭祀方式包括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、焚烧纸钱,或前往墓地扫墓。如陕西葭县冬至前夕饮酒食肉、吃羊头“熬冬”,山东邹县因孟子忌辰废除庆贺,但仍有祭祖之俗。
拜冬与敬老:冬至日亲友相见互道吉祥话,称为“拜冬”。清代《清嘉录》记载“冬至前后,亲朋好友之间多有人情拜访、礼物馈赠,俗称‘拜冬’”。部分地区有敬 *** 俗,如浙江台州冬至夜合族祭祖并聚餐,向60岁以上老人献猪肉(60岁一斤,长一岁加一斤),以表尊敬。
3. 文化娱乐:雅俗共赏
九九消寒活动:数九期间,民间通过“九九消寒图”“九九消寒歌”等活动消磨时光。如“画九”中的素梅,每日染一瓣,不仅记录时间,还为寒冬增添情趣;“写九”中的九字,每日填一笔,同时记录天气,成为民间简易的气象日志。
祈梦与社交:旧时部分地区有冬至祈梦习俗,如明代张岱《南镇祈梦》记载,少年于冬至日往绍兴南镇梦神祈梦,表达对人生的期许。冬至也是社交时节,人们走街串巷,相互祝贺,如成都旧时冬至“杀猪腌腊肉香肠”“亲友相见互道吉祥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