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节气养生原则盘点

admin

1. 起居养生:防凉保暖,早睡早起

白露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(可达10℃以上),“白露身不露”是核心提醒——需及时增添衣物,重点防护腰腹、脚部、肩颈等易受寒部位(如穿长裤、袜子,避免赤脚穿凉鞋);夜晚睡觉撤掉凉席,换上薄被,防止寒邪入侵。遵循“秋收”规律,早睡早起(建议22:00前入睡,6:00左右起床),顺应阳气收敛,有助于养肺护阴、增强免疫力。

2. 饮食养生:滋阴润燥,健脾益胃

白露节气养生原则盘点

白露时节“燥邪”当令(凉燥为主),饮食需以“润燥”为核心,兼顾健脾。宜食:① 白色食物(如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梨、山药),符合“白色入肺”理论,能滋阴润肺(如银耳莲子羹、百合粥);② 滋阴食物(如沙参、麦冬、蜂蜜、黑芝麻),可缓解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等症状(如沙参枸杞粥);③ 温润易消化食物(如红薯、龙眼、大枣),避免辛辣、油炸、生冷食物(如炸鸡、冷饮)。忌食:过度辛辣(如大蒜、葱、姜)、油腻食物,以免加重秋燥或脾胃负担。喝水要遵循“少量、多次、喝温水”原则(水温3540℃,每次200ml以内),避免盲目大量饮水。

3. 运动养生:动静结合,适度锻炼

白露后气温下降,运动需避开早晚低温时段(建议9:00后或16:00前),选择柔和、低强度的项目(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羽毛球),以“微汗出但不疲倦”为度。适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、提高抗寒能力,但需避免过度劳累(如剧烈跑步、重体力劳动),以免耗伤津液。可配合“静功”(如深呼吸、闭目冥想),做到动静和谐。

4. 情志养生:保持平和,收敛神气

秋季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(因草木凋零、日照减少),中医认为“肺在志为悲”,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。需主动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愉悦:可通过登高望远、与亲友交流、参与户外活动(如赏菊、斗蟋蟀)等方式,开阔胸襟、舒缓压力;同时“收敛神气”,避免神志外驰(如过度兴奋、熬夜),使心境保持平和。

5. 穴位养生:润燥养肺,增强体质

通过 *** 穴位可辅助缓解秋燥、增强免疫力:① 鱼际穴(第1掌骨外侧中点,肺经穴位),用两手鱼际对搓至酸痛(每次12分钟),能清肺泻火、改善咳嗽、咽喉肿痛;② 曲池穴(肘横纹外侧端)、孔最穴(前臂内侧)、三阴交穴(内踝尖上3寸),每日揉按10分钟左右,可润燥除热、缓解口干、皮肤干;③ 肺俞穴(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、尺泽穴(肘横纹中点),艾灸或揉按10分钟,能养肺健脾、增强肺功能。

6. 防病要点:预防秋燥与旧病复发

白露时节需重点防范两类问题:① 秋燥相关疾病:燥邪易伤津液,导致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症状,需及时补充水分、调整饮食(多吃滋阴食物);② 旧病复发:慢性呼吸系统疾病(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)、心脑血管疾病(如高血压、冠心病)易因气温变化诱发,需注意保暖(避免受凉)、规避过敏原(如花粉、尘螨)、规律用药(遵医嘱),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(儿童、老年人、免疫功能低下者为优先人群)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