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辰是中国古代的核心计时单位,其计时体系以“昼夜循环”为基础,将一昼夜(24小时)平分为12个等长的时段,每个时段称为一个时辰。这种划分方式早在西周时期已投入使用,汉代逐渐完善为以十二地支为核心的标准化系统,并沿用至明清时期。
十二时辰的具体划分与现代时间对应
每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固定区间,通过地支命名,既贴合自然规律又便于日常使用:
子时:23:00—1:00(夜半,鼠类活动频繁);
丑时:1:00—3:00(鸡鸣,牛反刍时段);
寅时:3:00—5:00(平旦,黎明时分,虎类活跃);
卯时:5:00—7:00(日出,太阳初升,兔月当空);
辰时:7:00—9:00(食时,古人吃早饭的时间,龙行雨时段);
巳时:9:00—11:00(隅中,接近中午,蛇类隐蔽);
午时:11:00—13:00(日中,太阳更高,马类阳气旺盛);
未时:13:00—15:00(日昳,太阳偏西,羊类吃草);
申时:15:00—17:00(晡时,傍晚,猴类啼叫);
酉时:17:00—19:00(日入,太阳落山,鸡类归巢);
戌时:19:00—21:00(黄昏,天色渐暗,狗类守门);
亥时:21:00—23:00(人定,夜深人静,猪类熟睡)。
计时体系的配套设计
为提升时间精度,古代还衍生出“刻”“更”等辅助单位:
刻:将每个时辰分为8刻(明清时期调整为96刻,每刻15分钟),如“午时三刻”对应现代11:45;
更:将夜晚分为5更(每更2小时),如“三更半夜”指子时(23:00—1:00)。
这种计时方式不仅契合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,也为后世的时间标准化奠定了基础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