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时辰对应时间 古代一个时辰有几刻钟

admin

古代中国采用十二时辰制,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段,每个时段对应一个地支名称,与现代24小时制的对应关系如下(以清朝初期及以后的通用计时为准):

子时:23:0001:00(夜半,又称子夜);

丑时:01:0003:00(鸡鸣,又称荒鸡);

古代时辰对应时间 古代一个时辰有几刻钟

寅时:03:0005:00(平旦,又称黎明);

卯时:05:0007:00(日出,又称日始);

辰时:07:0009:00(食时,又称早食,古人朝食时段);

巳时:09:0011:00(隅中,又称日禺,临近中午);

午时:11:0013:00(日中,又称日正,太阳正中);

未时:13:0015:00(日昳,又称日跌,太阳偏西);

申时:15:0017:00(哺时,又称日铺,下午至傍晚);

酉时:17:0019:00(日入,又称日落,太阳落山);

戌时:19:0021:00(黄昏,又称日夕,天色将暗);

亥时:21:0023:00(人定,又称定昏,夜深人静)。

上述对应关系自清朝初期确定后,成为民间及官方通用的时辰划分标准,此前(如唐朝)曾有“子时分为两段(子初、子正)”的调整,但整体十二时辰框架未变。

古代一个时辰包含的刻钟数量

古代用漏刻计时,将一昼夜分为100刻(每刻约14.4分钟),而十二时辰共24小时(1440分钟),因此一个时辰等于8刻(1440分钟÷100刻×12时辰=8刻/时辰)。

需说明的是,明清时期曾对刻制进行改革:

清朝初期,为配合十二时辰制,将一昼夜改为96刻(100刻减4刻),使每刻正好对应15分钟(1440分钟÷96刻=15分钟/刻),此时一个时辰仍为8刻(2小时×60分钟÷15分钟/刻=8刻);

此前(如汉朝、唐朝),虽有“百刻制”,但因与十二时辰制配合不够紧密,曾出现“九十六刻”“一百零八刻”等调整,但最终均回归“九十六刻”制,成为明清及以后的主流。

综上,古代一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,一个时辰包含8刻(清朝及以后每刻15分钟,此前每刻约14.4分钟)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