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国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(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小时),以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命名,并与自然规律、日常作息深度绑定。这种划分源于对太阳运行轨迹的长期观察,是中国传统计时体系的核心。
1. 核心时辰名称与对应时间
子时(23:00–1:00):又称“夜半”“中夜”,是一天中阴气最盛、阳气开始初生的时段,对应鼠(鼠类夜间活跃)。
丑时(1:00–3:00):又称“鸡鸣”“荒鸡”,阳气渐长但仍未旺盛,对应牛(牛夜间反刍,契合此时安静但蓄力的状态)。
寅时(3:00–5:00):又称“平旦”“黎明”,夜与日的交替之际,对应虎(虎为寅木之兽,象征阳气上升的力量)。
卯时(5:00–7:00):又称“日出”“破晓”,太阳刚露出地平线,对应兔(兔类清晨活动频繁,契合此时天地苏醒的氛围)。
辰时(7:00–9:00):又称“食时”“早食”,古人吃早饭的时间,对应龙(龙为东方之神,象征生机与活力,契合此时阳气旺盛的状态)。
巳时(9:00–11:00):又称“隅中”“日禺”,临近中午,阳气达到一天中的之一个高峰,对应蛇(蛇类清晨外出觅食,契合此时活跃的状态)。
午时(11:00–13:00):又称“日中”“正午”,太阳升至更高,阳气最盛,对应马(马奔腾不息,象征阳气的巅峰状态)。
未时(13:00–15:00):又称“日昳”“日跌”,太阳偏西,阳气逐渐衰退,对应羊(羊喜温暖,午后进食,契合此时消化的需求)。
申时(15:00–17:00):又称“晡时”“夕食”,古人吃晚饭的时间,对应猴(猴类午后活跃,契合此时精力仍旺的状态)。
酉时(17:00–19:00):又称“日入”“日沉”,太阳落山,阳气收藏,对应鸡(鸡归巢休息,契合此时天地趋于平静的状态)。
戌时(19:00–21:00):又称“黄昏”“日暮”,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对应狗(狗夜间守夜,契合此时警惕的状态)。
亥时(21:00–23:00):又称“人定”“定昏”,夜色已深,人们停止活动安歇,对应猪(猪睡眠时间长,契合此时休息的状态)。
2. 时辰的演变与细化
百刻制:为解决十二时辰划分过粗的问题,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(每刻约14.4分钟),与十二时辰配合使用。清代改为96刻(每时辰8刻),沿用至今(如“一刻钟”的说法)。
二十四时辰制:宋代以后,将每个时辰平分为“初”“正”两部分(如子初为23:00–0:00,子正为0:00–1:00),与现代24小时制完全一致,更便于精确计时。
二、古人根据时辰的养生 ***
古人养生讲究“顺应天时”,核心理论是子午流注学说——认为人体气血按十二时辰顺序流注不同经脉,每条经脉对应一个脏腑。按时辰调理对应脏腑,可维持气血平衡、增强体质。
1. 子时(23:00–1:00):胆经当令,养胆需“眠”
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、阳气初生的时段,《黄帝内经》说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”,胆气升发正常,全身脏腑才能协调运作。此时应进入深度睡眠,让胆经得到充足滋养。若熬夜,会导致胆气郁结,影响消化(如口苦、恶心)和精神状态(如烦躁、易怒)。
2. 丑时(1:00–3:00):肝经当令,养肝需“静”
丑时肝经当值,肝主藏血、疏泄。此时应保持安静睡眠,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让肝血得到休养。若熬夜、饮酒或生气,会加重肝脏负担,导致肝血不足(如眼睛干涩、头晕)或肝火旺盛(如口臭、便秘)。
3. 寅时(3:00–5:00):肺经当令,养肺需“息”
寅时肺经当值,肺主气、司呼吸,是人体气血从静转动的关键时段。此时应深度睡眠,完成气血转换。若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,应避免此时剧烈运动,以免加重心脏或肺部负担。
4. 卯时(5:00–7:00):大肠经当令,养肠需“排”
卯时大肠经当值,大肠主传导糟粕。此时应养成排便习惯,将体内毒素排出。起床后可喝一杯温开水,促进肠道蠕动。若便秘,可 *** 大肠经上的合谷穴(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),缓解症状。
5. 辰时(7:00–9:00):胃经当令,养胃需“食”
辰时胃经当值,胃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是天地阳气最旺、脾胃功能最强的时段。此时应吃营养丰富的早餐(如五谷粥、鸡蛋、蔬菜),补充一天所需的能量。若不吃早餐,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,引发胃炎、胃溃疡等疾病。
6. 巳时(9:00–11:00):脾经当令,养脾需“运”
巳时脾经当值,脾主运化、升清,负责将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,输送到全身。此时应避免过度劳累,可适当运动(如散步),促进脾胃运化。若脾虚,会出现腹胀、腹泻、乏力等症状,可 *** 脾经上的大都穴(足内侧缘,大趾本节前下方凹陷处),健脾益气。
7. 午时(11:00–13:00):心经当令,养心需“憩”
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、阴气开始初生的时段,也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。此时应小憩30分钟左右(不要超过1小时),让心经得到休息。午睡可改善下午的精神状态(如提高注意力、缓解疲劳),预防心脑血管疾病(如高血压、中风)。
8. 未时(13:00–15:00):小肠经当令,养肠需“收”
未时小肠经当值,小肠主吸收、分清别浊(将食物精华吸收,糟粕送入大肠)。此时应完成午餐(更好在13:00前吃完),让小肠在其功能最旺盛时吸收营养。若午餐过晚,会导致小肠无法充分吸收,影响营养摄入。应多喝水,稀释血液,预防血栓形成。
9. 申时(15:00–17:00):膀胱经当令,养膀胱需“排”
申时膀胱经当值,膀胱主储存尿液、排泄废物。此时应多喝水(每天1500–2000毫升),及时排尿,避免尿液在膀胱内停留过久(易滋生细菌,引发膀胱炎)。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最快,适合运动(如跑步、瑜伽),增强体质。
10. 酉时(17:00–19:00):肾经当令,养肾需“藏”
酉时肾经当值,肾主藏精(先天之本),是补肾的更佳时段。此时应减少外出,避免过度劳累(如剧烈运动),可适当 *** 肾经上的涌泉穴(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),补肾益精。应喝一杯温水,促进肾脏排毒,预防肾结石、膀胱炎等疾病。
11. 戌时(19:00–21:00):心包经当令,养心包需“悦”
戌时心包经当值,心包是心的“保护神”,主喜乐、代心受邪。此时应保持心情愉快(如与家人聊天、散步),避免生气、焦虑。可 *** 心包经上的劳宫穴(手掌心,第2、3掌骨之间),振奋心包经,增强心脏功能。
12. 亥时(21:00–23:00):三焦经当令,养三焦需“眠”
亥时三焦经当值,三焦主通行诸气、畅通百脉(上焦心肺、中焦脾胃、下焦肝肾)。此时应准备睡眠(更好在23:00前入睡),让百脉、脏腑得到休养。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(半小时左右,全身微微出汗),促进气血运行,改善睡眠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