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时辰是怎么划分 不同的时辰别称是什么

admin

十二时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太阳出没规律、天色变化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独创的计时体系,将一昼夜均分为十二个等长时段,每个时段对应现代2小时。其核心划分逻辑与自然节律深度绑定:以“夜半”(太阳落山、夜幕降临)为起点,依次对应太阳升起、正午、日落、夜晚等关键节点,形成循环周期。

具体划分如下(以现代24小时制表示):

子时:23:001:00(夜半,一天的临界点,古时以子时中点0:00为一日之始);

十二时辰是怎么划分 不同的时辰别称是什么

丑时:1:003:00(鸡鸣,天地间阴阳交替,鸡开始鸣叫);

寅时:3:005:00(平旦,黑夜与日光交替,天色渐亮);

卯时:5:007:00(日出,太阳刚露头,冉冉升起);

辰时:7:009:00(食时,古人吃早饭的时间);

巳时:9:0011:00(隅中,临近中午,太阳升高);

午时:11:0013:00(日中,太阳运行至天宇中央,正午时分);

未时:13:0015:00(日昳,太阳偏西,光线渐弱);

申时:15:0017:00(晡时,古人第二次进食的时间);

酉时:17:0019:00(日入,太阳落山,白天结束);

戌时:19:0021:00(黄昏,天将黑未黑,天地昏黄);

亥时:21:0023:00(人定,夜阑人静,人们停止活动安歇)。

二、不同时辰的别称及文化内涵

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诗意别称,这些别称多源于自然现象、动物活动或日常行为,生动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感知与生活智慧:

子时:别称“夜半”“子夜”“中夜”,是十二时辰的起点,象征“孕育”与“新旧交替”。此时鼠类活动频繁,故与“鼠”对应。

丑时:别称“鸡鸣”“荒鸡”,源于《春秋左传正义》“鸡鸣而食”的记载,此时牛刚吃完草准备休息,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扭转夜幕与白天。

寅时:别称“平旦”“黎明”“早晨”“日旦”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“平旦之气”,是黑夜与日光的交替之际,老虎开始蠢蠢欲动。

卯时:别称“日出”“日始”“破晓”“旭日”,源自《诗经·桧风·羔裘》“日出有曜”,此时太阳刚露脸,古代官员“点卯”(上朝签到)即源于此。

辰时:别称“食时”“早食”,《礼记·坊记》“食时不力珍”记载了此时吃早餐的习惯,神话中“群龙行雨”也对应此时时段。

巳时:别称“隅中”“日禺”,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“至于衡阳,是谓隅中”描述了太阳运行至衡阳上方的时段,蛇类此时潜伏在草丛中。

午时:别称“日中”“日正”“中午”,此时太阳运行至天宇中央,光线最强,古代“日中为市”(集市交易)即在此时。

未时:别称“日昳”“日仄”“日央”“日跌”,“昳”指太阳偏西,此时人们小息纳凉,是一天中较为舒适的时段。

申时:别称“晡时”“夕食”“哺时”,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吃两顿饭,此时为第二次进食(夕食),白居易“但惜春将晚,宁愁日渐晡”即写此时时光。

酉时:别称“日入”“日落”“日沉”“傍晚”,《庄子·让王》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描述了此时太阳落山、人们收工返家的场景,鸡开始归巢。

戌时:别称“黄昏”“日夕”“日暮”“日晚”,屈原《离骚》“昔君与我诚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”最早使用此词,此时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是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光。

亥时:别称“人定”“定昏”“彦夜”,《孔雀东南飞》“奄奄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写出了此时夜阑人静的状态,人们停止活动安歇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