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时辰是哪十二时辰

admin

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,以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命名,每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。具体如下:

子时:23:00至次日1:00(夜半、子夜、中夜,十二时辰的起始);

丑时:1:00至3:00(鸡鸣、荒鸡,鸡开始鸣叫的时段);

十二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时辰是哪十二时辰

寅时:3:00至5:00(平旦、黎明、日旦,夜与日的交替之际);

卯时:5:00至7:00(日出、日始、破晓,太阳刚露头的时段);

辰时:7:00至9:00(食时、早食,古人吃早饭的时间);

巳时:9:00至11:00(隅中、日禺,临近中午的时刻);

午时:11:00至13:00(日中、日正、中午,太阳行至中天的时段);

未时:13:00至15:00(日昳、日跌、日央,太阳偏西的时段);

申时:15:00至17:00(晡时、日铺、夕食,古人吃晚饭的时间);

酉时:17:00至19:00(日入、日落、日沉,太阳落山的时段);

戌时:19:00至21:00(黄昏、日夕、日暮,天将黑未黑的朦胧时段);

亥时:21:00至23:00(人定、定昏,夜色已深,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的时段)。

二、“十二时辰”的含义与起源

十二时辰制起源于西周时期,汉代逐渐定型并沿用至近代。其命名融合了自然规律(日出日落、天色变化)与日常作息(农耕、饮食、睡眠),体现了古人对时间与生活的智慧。例如:

“日出”“日入”直接对应太阳的运动轨迹;

“鸡鸣”“人定”关联古代作息习惯(鸡鸣即起、夜深安歇);

“食时”“晡时”反映一日两餐的时间节点。

三、十二时辰的诗意别名与文化内涵

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诗意别名,常见于唐诗宋词及古典文献,传递出独特的文化意境:

子时:“夜半钟声到客船”(张继《枫桥夜泊》),以钟声烘托深夜的静谧;

辰时:“点卯”(官员早朝签到),成为古代职场时间的代称;

午时:“日中为市”(《易经·系辞下》),古代集市交易的繁忙场景;

酉时:“日入群动息”(陶渊明《饮酒·七》),描绘田园生活的闲适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