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时单位,源于农业生产与日常作息的需要,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等长的时段,每个时段对应现代2小时。其本质是通过观测太阳移动、天色变化及生活生产节奏,形成的对时间的系统划分,是中华民族对天文历法的重要贡献。
二、十二时辰及对应时间段
十二时辰以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命名,同时每个时辰有对应的天色或生活场景别称,具体如下:
1. 子时(23:001:00):又称“夜半”“中夜”,是一天的起始时辰。此时万籁俱寂,阴气最重,阳气开始潜滋暗长,对应地支“子”(鼠),因鼠在此时段最活跃。
2. 丑时(1:003:00):又称“鸡鸣”“荒鸡”。此时曙光初现,雄鸡开始啼鸣,提示拂晓即将来临,对应地支“丑”(牛),因牛此时已完成夜间反刍,准备开始耕地。
3. 寅时(3:005:00):又称“平旦”“黎明”“旦明”。此时天空由暗转亮,太阳即将升起,天地间充满清新之气,对应地支“寅”(虎),因虎此时处于捕食前的活跃期。
4. 卯时(5:007:00):又称“日出”“破晓”“旭日”。此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,阳光洒满大地,古人开始一天的劳作(如“日出而作”),对应地支“卯”(兔),因兔此时开始外出活动。
5. 辰时(7:009:00):又称“食时”“早食”。此时是古人吃早餐的时间(如“朝食”),天地间阳气渐盛,对应地支“辰”(龙),因龙象征生机,此时万物开始蓬勃生长。
6. 巳时(9:0011:00):又称“隅中”“日禺”。此时太阳升至东南方,接近正午,阳光强烈,对应地支“巳”(蛇),因蛇此时开始外出觅食。
7. 午时(11:0013:00):又称“日中”“正午”。此时太阳升至正南方,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,对应地支“午”(马),因马此时精力旺盛,适合长途奔跑。
8. 未时(13:0015:00):又称“日昳”“日跌”“日央”。此时太阳偏西,阳光减弱,天地间温度略有下降,对应地支“未”(羊),因羊此时开始休息。
9. 申时(15:0017:00):又称“晡时”“日晡”“夕食”。此时是古人吃第二顿饭的时间(如“晡食”),太阳即将落山,对应地支“申”(猴),因猴此时活跃于山林间。
10. 酉时(17:0019:00):又称“日入”“日落”“日沉”。此时太阳落山,天地间光线转暗,古人结束劳作,返回家中,对应地支“酉”(鸡),因鸡此时归巢。
11. 戌时(19:0021:00):又称“黄昏”“日暮”“日夕”。此时夜幕降临,天地间一片朦胧,对应地支“戌”(狗),因狗此时开始守夜。
12. 亥时(21:0023:00):又称“人定”“定昏”。此时夜深人静,人们停止活动,准备安歇,对应地支“亥”(猪),因猪此时进入深度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