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时辰分布时间段是怎样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划分

admin

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,以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为名称,每个时辰对应现代2小时,依次循环。以下是各时辰的具体时间及传统别称、含义:

1. 子时(23:0001:00)

别称:夜半、子夜、中夜。

十二时辰分布时间段是怎样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划分

含义:十二时辰的起始时辰,此时夜色最深,万籁俱寂,是一天中阴气最重、阳气开始潜滋暗长的时段。古人认为“子时一阳生”,是养生的重要节点,建议进入熟睡状态,以顺应阴阳消长规律。

2. 丑时(01:0003:00)

别称:鸡鸣、荒鸡。

含义:又称“鸡鸣时分”,此时天色渐亮,公鸡开始打鸣。传统观念中,牛在此时段反刍白天未消化的食物,象征勤劳与积累。丑时仍属深夜,人体处于深度睡眠阶段,有助于身体修复与排毒。

3. 寅时(03:0005:00)

别称:平旦、黎明、日旦。

含义:夜与日的交替之际,天空逐渐由暗转亮,天地间阳气开始旺盛。此时肺经当令,中医认为应保持熟睡,以助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(调节全身气血运行)。古代“点卯”(官员上班签到)虽在卯时,但寅时是准备开始一天活动的过渡时段。

4. 卯时(05:0007:00)

别称:日出、日始、破晓、旭日。

含义: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,天地间光明取代黑暗。此时阳气渐盛,阴气渐衰,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段之一。传统习俗中,卯时是“日出而作”的开始,古代官员“点卯”打卡上班,民间也有“卯时晨练”的习惯,寓意开启新一天的活力。

5. 辰时(07:0009:00)

别称:食时、早食。

含义:又称“早食”,是古人一天中的之一顿正餐时间。秦汉时期民间“朝食”以粥、饼等为主,注重营养与饱腹感。此时脾胃经当令,适合进食易消化的食物,为一天的工作与学习提供能量。

6. 巳时(09:0011:00)

别称:隅中、日禺。

含义:临近中午的时段,太阳升至东南方,光线强烈。此时阳气达到一天中的峰值,阴气开始潜藏。巳时是工作效率较高的时段,适合处理复杂事务或进行体力劳动,传统养生认为此时应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补充水分。

7. 午时(11:0013:00)

别称:日中、日正、中午。

含义:太阳行至中天,烈日当头,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。此时阴气开始生长,阴阳交替的关键时段。传统习俗中,午时是“日中为市”(集市交易)的时间,民间也有“午时小憩”的习惯,有助于恢复精力,避免午后疲劳。

8. 未时(13:0015:00)

别称:日昳、日跌、日央。

含义:太阳过午后逐渐偏西,光线由强转弱。此时阳气逐渐衰退,阴气继续增长,是一天中第二个精力高峰时段。未时适合进行轻度运动(如散步、瑜伽)或脑力工作(如阅读、写作),传统养生认为此时应避免暴饮暴食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
9. 申时(15:0017:00)

别称:晡时、日铺、夕食。

含义:又称“晡时”,是古人一天中的第二顿正餐时间(部分地区称“晚饭”)。此时膀胱经当令,适合多喝水,促进尿液排泄,排出体内毒素。传统习俗中,申时是“夕食”时分,民间有“申时喝茶”的习惯,有助于提神醒脑,缓解午后倦意。

10. 酉时(17:0019:00)

别称:日入、日落、日沉、傍晚。

含义:太阳落山,天色渐暗,天地间光线逐渐柔和。此时阴气渐盛,阳气潜藏,是一天中结束工作、回归家庭的时段。酉时肾经当令,适合吃晚餐(宜清淡),并进行轻度放松(如散步、听音乐),为晚上的休息做准备。

11. 戌时(19:0021:00)

别称:黄昏、日夕、日暮、日晚。

含义:太阳已落山,天将黑未黑,天地间呈现“昏黄朦胧”的景象。此时阴气更盛,阳气进一步潜藏,是一天中社交与娱乐的时段。戌时心包经当令,适合与家人团聚、聊天或进行轻松的娱乐活动(如看电视、下棋),有助于缓解一天的压力。

12. 亥时(21:0023:00)

别称:人定、定昏。

含义:又称“人静”,是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,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应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。亥时三焦经当令,三焦主“通行元气”,此时入睡有助于调理全身气血,促进身体修复,为新的一天积蓄能量。

以上是十二时辰的传统时间划分及含义,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生活智慧的。每个时辰都与自然现象、人体生理及日常活动紧密关联,反映了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文化理念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