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,每个时段称为一个“时辰”,对应现今2小时。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,依次为:
1. 子时(23:0001:00):又称“夜半”“子夜”“中夜”,是一天的起始时辰,此时夜深人静,阴气最重。
2. 丑时(01:0003:00):又称“鸡鸣”“荒鸡”,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,农家常在此时喂牛。
3. 寅时(03:0005:00):又称“平旦”“黎明”“日旦”,是黑夜向白天过渡的关键时段,此时天空渐亮。
4. 卯时(05:0007:00):又称“日出”“日始”“破晓”“旭日”,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,晨光熹微。
5. 辰时(07:0009:00):又称“食时”“早食”,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,此时雾气渐散。
6. 巳时(09:0011:00):又称“隅中”“日禺”,临近中午,阳光强烈,蛇类开始活跃。
7. 午时(11:0013:00):又称“日中”“日正”“中午”,太阳升至中天,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。
8. 未时(13:0015:00):又称“日昳”“日跌”“日央”,太阳偏西,温度略有下降。
9. 申时(15:0017:00):又称“晡时”“日铺”“夕食”,是古人第二次进食的时间,此时猴子啼叫频繁。
10. 酉时(17:0019:00):又称“日入”“日落”“日沉”“傍晚”,太阳落山,天色渐暗。
11. 戌时(19:0021:00):又称“黄昏”“日夕”“日暮”“日晚”,天地昏黄,狗开始守夜。
12. 亥时(21:0023:00):又称“人定”“定昏”,夜深人静,人们停止活动,准备安歇。
二、时辰与生肖的关系解析
古代将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一一对应,核心逻辑是动物的自然习性与时辰特征高度契合,具体如下:
子鼠:子时(23:0001:00)是老鼠最活跃的时段。此时夜深人静,老鼠趁机外出觅食、活动,胆量最壮,故以“鼠”配“子”。
丑牛:丑时(01:0003:00)是牛休息并反刍的时间。农家常在此时挑灯喂牛,牛吃足草后“倒嚼”最细、最慢、更舒适,故以“牛”配“丑”。
寅虎:寅时(03:0005:00)是老虎最凶猛的时段。此时老虎外出捕猎,活动频繁,伤人最多,故以“虎”配“寅”。
卯兔:卯时(05:0007:00)是兔子出窝的时间。天刚亮,兔子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,此时月亮的光辉还未完全隐退,“玉兔”(月宫中的兔子)成为卯时的象征,故以“兔”配“卯”。
辰龙:辰时(07:0009:00)是传说中群龙行雨的时间。龙是神话中的神兽,此时旭日,蒸蒸日上,龙行雨布,带来生机,故以“龙”配“辰”。
巳蛇:巳时(09:0011:00)是蛇出洞觅食的时间。大雾散去,艳阳高照,蛇类从洞穴中爬出,活动频繁但不伤人,故以“蛇”配“巳”。
午马:午时(11:0013:00)是马精力旺盛的时间。中午太阳当顶,阳气极盛,马习惯站着休息(甚至睡觉也站着),此时马的活动量更大,故以“马”配“午”。
未羊:未时(13:0015:00)是羊吃草的更佳时间。传说羊在此时洒尿最勤,尿液能治愈自身的惊疯病,故以“羊”配“未”。
申猴:申时(15:0017:00)是猴子最活跃的时间。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,声音洪亮、拉得最长,故以“猴”配“申”。
酉鸡:酉时(17:0019:00)是鸡归窝的时间。太阳落山,鸡开始进笼夜宿,准备休息,故以“鸡”配“酉”。
戌狗:戌时(19:0021:00)是狗守夜的时间。黑夜来临,狗的警惕性更高,能听得远、看得清,守护家园,故以“狗”配“戌”。
亥猪:亥时(21:0023:00)是猪睡得最香的时间。此时猪发出洪亮的鼾声,全身肌肉抖动,长肉最快,故以“猪”配“亥”。
生肖与时辰的对应还与阴阳观念相关。古人将动物按足趾奇偶分为阴阳两类(如鼠前足四趾、后足五趾,奇偶同体;牛四趾偶数,虎五趾奇数等),再结合时辰的阴阳属性(如子时前半为昨夜之阴、后半为今日之阳),用动物象征时辰的阴阳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