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夏至三更入伏”中的“三更”并非指深夜时段,而是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“庚日”(古代干支纪日法中带“庚”的日子,每10天循环一次)。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,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的“三伏天”(初伏)。例如,若某年夏至日是庚日,则20天后(第三个庚日)入伏;若夏至日是辛日,则29天后(第三个庚日)入伏。“三更”对应的天数是夏至后20至29天之间,具体取决于当年夏至日的干支。
三伏天的核心特点
1. 组成与日期规律: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阶段,其中初伏、末伏固定为10天,中伏时长取决于立秋时间——若立秋在中伏前,则中伏为20天;若立秋在中伏后,则中伏为10天。三伏天总时长为30天(“短三伏”)或40天(“长三伏”)。
2. 气温与湿度特征: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更高、湿度更大的时段,典型表现为“高温高湿、闷热难耐”(俗称“ *** 天”)。其成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入伏后地表湿度增大,白天吸收的热量远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,热量持续累积;二是夏季盛行东南风,从海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,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湿度。
3. 持续时间与最热时段:三伏天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(对应农历小暑至处暑之间),持续时间约3040天。多数年份“热在中伏”,因为中伏处于夏至后地表热量积累的高峰期,且若中伏跨越立秋,受“秋老虎”影响,高温可能持续更久。
4. 养生视角的特殊性:中医认为三伏天是阳气最旺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也是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期(如通过艾灸、三伏贴祛除寒湿)。但因气温高,人体毛孔张开,过度贪凉(如吹空调、吃冷饮)易导致寒邪入侵,因此“防暑更需防寒”是三伏天养生的关键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