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饭是慈溪立夏的传统主食,源于古代“尝新”习俗,寓意“迎夏尝新”与“祈求健康”。传统做法是用粳米与赤豆、黄豆、黑豆、青豆、绿豆等五种颜色的豆子合煮(称为“五色饭”),现在多演变为倭豆(蚕豆)糯米饭。部分地区还有“五样米饭”的做法: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讨米(称“兜夏夏米”),立夏当天用糯米、蚕豆、脚骨笋、芥菜、咸肉等五种食材,在露天搭灶煮成,象征“接地气”与“顺应时节”,吃后可补充营养、抵御夏季炎热。
2. 吃立夏蛋(斗蛋)
立夏蛋是慈溪立夏的“重头戏”,老话讲“立夏吃只蛋,石板会踏烂”,认为吃蛋能增强体质、预防疰夏(夏季疲劳、食欲不振)。孩子们会将煮熟的茶叶蛋(称为“立夏蛋”)装入彩兜挂在脖子上,三五成群玩“斗蛋”游戏——两人各执一蛋对撞,蛋壳破裂者为输,最后剩下的“完好蛋”为“蛋王”,充满童趣。
3. 称人(验肥瘠)
立夏称人是慈溪传承已久的习俗,源于古人“验夏中之肥瘠”的健康理念。传统做法是用横梁挂大秤,大人双手拉秤钩、两足悬空称体重;孩童则坐在箩筐内称。称人时会报数并添吉祥话(如“增福增寿”),家长通过孩子的体重判断是否养得壮实,有的地方还会举办体格比赛,寄托“健康成长”的美好期盼。
4. 吃脚骨笋
脚骨笋是慈溪特有的立夏习俗,“脚骨笋”因形状细长如脚骨而得名,寓意“脚骨健健过”(身体健康、行走有力)。做法是将笋拍裂成扁形、切成4厘米左右一段(模拟脚骨形状),用乌笋、野山笋或雷笋均可,通常蘸母子酱油食用。这一习俗源于农耕时代对劳动力的重视,即使现在农活减少,仍被保留下来。
5. 吃软菜(君踏菜)
软菜(又称君踏菜)是慈溪立夏的传统时令菜,寓意“夏天不生痱子、皮肤光滑”。软菜口感柔嫩、略带清香,做法简单(清炒或煮汤),是立夏餐桌上常见的素菜,符合“清淡饮食、消暑祛湿”的夏季养生原则。
6. 串蚕豆(挂蚕豆项链)
串蚕豆是慈溪孩子们的童年记忆,将蚕豆用棉线串成长项链,挂在脖子上可玩一天。这一习俗背后有抗倭历史典故:相传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余姚沿海抗倭时,将士们每杀一个倭寇就摘一颗蚕豆串起来记功,后来演变为立夏习俗,蚕豆也因此被称为“倭豆”。
7. 立夏称(串)蚕豆
部分地区还有“称蚕豆”的习俗,将蚕豆串好后放在秤上称重量,寓意“称心如意”。这一习俗将“称人”与“蚕豆”结合,增添了趣味性,是慈溪立夏的特色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