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避开重丧日:重丧日是传统择日中最核心的禁忌之一,指与逝者生肖、生辰或干支存在冲克关系的日子。民间认为此类日子下葬易引发“重复丧事”(即短期内家族再次有人去世)。不同地区对重丧日的界定略有差异,有的地方将“月破日”(与月建相冲的日子)纳入重丧范畴,需特别注意。
2. 避开太岁与月令冲克:太岁是一年之主宰,值年太岁宜静不宜动,若下葬日与太岁相冲(如子年冲午日),易招惹灾祸;日子不能与当月月令(如正月寅月)相冲、相害或相刑,否则会导致家族运势受损、气场紊乱。
3. 避开三煞日与五黄煞日:三煞日包括年煞、月煞、日煞(如申子辰年煞在南方),此类日子阴气极重,下葬易导致家族不宁;五黄煞日是九宫飞星中五黄星对应的日子(如2025年五黄星在南方),主疾病、灾祸,需严格避开。
4. 避开特定民俗禁忌日:如“三娘煞日”(每月初三、初七、十三、十八、廿二、廿七),传说三娘诅咒此日结婚、下葬不吉;清明前后(尤其是清明节当日)虽为祭祀高峰,但传统上认为不宜下葬新逝者,以免扰动先灵;农历初三、初六、初九等“忌日”(民间认为“三、六、九”为不吉数字)也需避开。
5. 时辰禁忌:下葬时辰需符合阴阳平衡原则,一般选择白天(上午至中午),此时阳气充足,可压制阴气;避免夜间或午后(阴气渐重),尤其忌讳“五不遇时”(时干克日干,如甲日庚时),此类时辰易引发家族矛盾或运势波动。
下葬看日子的主要 ***
1. 参考黄历宜忌:黄历是传统择日的重要工具,其中“宜安葬”“忌安葬”栏目明确标注了当日是否适合下葬。选择时需避开“重丧”“破日”“红沙日”等凶煞,优先选择“天德”“月德”“生气”等吉神值日的日子。
2. 分析逝者八字命理:通过逝者的出生年月日时(生辰八字),确定其五行喜忌(如缺水、喜火等),选择与之互补的日子。例如,逝者八字火过旺(需水克火),可选择亥子水日或申酉金日(金泄火);若八字缺土,可选择戊己土日,以平衡命理、促进逝者安息。
3. 结合墓地风水与坐山立向:墓地的坐山朝向(如坐北朝南、坐东朝西)需与下葬日子的天干地支相合,避免相冲。需考虑龙脉(山脉走向)、水法(水流方向)、明堂(墓前开阔地)等因素,确保日子与风水格局协调,为后代荫庇福泽。
4. 遵循传统节气规律:选择与自然节气相符的日子,如清明(天地气场平和,适合祭祖安葬)、冬至(阳气开始回升,寓意逝者得庇佑)、春分/秋分(昼夜平分,阴阳平衡)。这些节气符合“天人合一”理念,有利于逝者灵魂安息。
5. 兼顾家族成员命理:下葬日子需避免与家族主要成员(如孝子、孝女、配偶)的生辰八字相冲克,尤其是长子长孙(丧葬仪式的核心参与者),其命理需重点考量。若无法完全兼顾,可通过佩戴灵符等方式化解轻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