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贵阳花灯戏的起源与历史脉络
贵阳花灯戏是贵州地方戏的重要分支,由民间花灯歌舞发展而来,其源头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元宵灯俗。明代初年,江南、中原军士屯兵贵州,将内地花灯艺术带入;清康熙年间,《黔书》中“椎髻花铃唱采茶”“串作花灯蹀躞行”的记载,已描绘出贵阳近郊玩灯的生动场景。清末民初,花灯从单纯歌舞升级为“灯夹戏”,加入小戏情节;1956年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,标志着花灯戏从业余走向专业,逐渐衍变为载歌载舞、风格独特的地方剧种。
二、“活泼有趣”的核心艺术特色
1. 表演形式:载歌载舞的“扭”与“逗”
贵阳花灯戏以“丑角”(唐二)与“旦角”(幺妹)的对舞为核心,辅以10余名群众伴唱伴舞。唐二手持折扇,动作夸张诙谐(如“鲤鱼戏水”“围着幺妹转”);幺妹执手帕,身段灵动(如“遮脸忸怩”“用帕遮大半脸”),二人通过“一问一答”“边唱边跳”的互动,营造出浓郁的喜庆氛围。其舞蹈步法丰富,包括二步半、四方步、快慢三步、梭步等,耍扇技法更是多样(小花扇、大花扇、交扇、盖扇),充满乡土气息。
2. 剧目内容:贴近生活的“小故事”
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、旧小说或小调,如《刘三妹挑水》《拜年》《放牛拦妻》《替嫁》《王二编诓》等,情节简单却充满烟火气。例如《拜年》中,夫妻二人拜年时的嬉笑怒骂;《放牛拦妻》中,牧童与村姑的打情骂俏,都贴近百姓日常,让人忍俊不禁。即使是现代戏,也延续了这种“接地气”的风格,如青岩古镇演出的丰收戏,通过男女老少的舞蹈,展现丰收的喜悦。
3. 音乐唱腔:明快活泼的“灯调”与“花调”
贵阳花灯戏的唱腔以“灯调”“花调”为主,属于弋阳腔系统,旋律明快、节奏感强。灯调包括《出台调》《行程调》《路调》等,曲牌则有《四小景》《四季相思》《月调》《送夫调》等,其中“绣荷包”最为闻名。伴奏乐器以筒筒、月琴等弦乐器和锣鼓(如三六九、扑灯蛾、金钱吊葫芦)为主,乐队的现场演奏进一步强化了活泼的氛围。
三、传承与当下的“鲜活”状态
尽管时代变迁,贵阳花灯戏仍保持着“活泼有趣”的生命力。近年来,贵州省花灯剧院通过复排经典剧目(如《七妹与蛇郎》)、创新表演形式(如加入现代元素),让花灯戏走进年轻人视野;通过“贵州花灯戏表演人才培养”等项目,培养新一代传承人,确保这一民间艺术“常开不败”。例如《七妹与蛇郎》中,通过梅花奖演员与青年演员的合作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注入了现代审美,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“新潮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