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

admin

纳西族的族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带(黄河、湟水流域)的古羌人。古羌人是古代氐羌部族的重要分支,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,部落分散,名称众多(如“牦牛种”“越嶲羌”等)。随着历史发展,古羌人逐渐向南迁徙:先至岷江上游,再向西南进入雅砻江流域,最终西迁至江上游东西地带(今川滇藏交界区域)。这一迁徙过程持续数百年,为纳西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
二、先秦至汉晋:早期分布与名称演变

汉代时,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、攀枝花市盐边县及雅安地区,被称为“牦牛种”;蜀汉时期,居住于汉嘉郡(今四川雅安一带)的先民称为“旄牛夷”;晋代,定笮(今四川盐源)一带的先民被称作“摩沙夷”。这些名称均反映了当时先民的游牧或半农耕生活特征。汉晋时期,纳西族先民的政治、经济已有发展,如定笮地区的“摩沙夷”因盛产盐、铁、漆,曾引发东汉朝廷的争夺,其活动已被纳入中原王朝视野。

云南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

三、唐代:融合与“麽些”名称的确立

唐代是纳西族形成的关键时期。先民已广泛分布在今四川省西川地区、大理州宾川、澜沧江边维西及迪庆州德钦、中甸一带,史书多称其为“麽些”(或“磨些”“摩挲”)。“麽些”意为“牧牛人”,反映了其游牧传统。唐初,纳西族首领叶古年夺取“濮獬蛮”所居的“三赕”(今丽江坝),成为当地统治者;7世纪末至8世纪初,盐源地区的纳西族建立“越析诏”(又称“麽些诏”),成为“六诏”之一,后虽被南诏吞并,但加速了与周边民族的融合。此时期,纳西族先民与土著居民(如濮、卢等族)的融合进一步加深,逐渐形成具有共同语言、文化的民族共同体。

四、宋元以后:民族名称的固定与文化发展

宋代,纳西族地区属大理国管辖,土酋各占一方,势力较强。元代,忽必烈南征大理国后,在纳西族地区设置“丽江路军民总管府”(1274年),“丽江”之名由此而来;1285年改设“丽江军民宣抚司”,由纳西族首领麦良子孙世袭,标志着纳西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管辖。明清时期,纳西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,丽江木氏土司因开明政策(引进汉文化、发展经济)成为西南地区重要势力。1723年,清朝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废除土司制度,设流官治理,进一步推动了纳西族社会向封建地主制转型。此时期,“纳西”作为民族名称逐渐固定,成为其统一的族称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