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对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,核心是强调立秋当天的降雨对秋季农作物收成的预示作用。其字面意思为:若立秋这天下雨,秋季雨水会较为充沛,有利于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秋熟作物的灌浆、成熟和籽粒饱满,各类庄稼都能获得较好收成(“样样有”“收半秋”指收成可观);若立秋当天无雨,则秋季可能出现干旱或高温少雨天气,影响作物生长发育,导致减产,只能收获平常年份的一半左右。这句谚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——立秋时节的降水直接影响秋粮的产量,是农民判断当年秋收形势的重要依据。
立秋的主要特点
天文意义:秋季的起点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8月7、8或9日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°,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。从文字看,“秋”由“禾”与“火”组成,本义即禾谷成熟,契合秋季作物逐渐成熟的物候特征。
气候特征:暑热未消,渐转凉爽
立秋虽至,但“秋老虎”仍有余威——受“三伏”(尤其是中伏)影响,短期内气温仍可能居高不下,天气闷热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整体趋势逐渐转凉:“一候凉风至”(偏北风取代偏南风,带来丝丝凉意)、“二候白露生”(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植物表面凝结露珠)、“三候寒蝉鸣”(寒蝉因感知秋意,鸣叫更响亮凄切)。民间也有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”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说法,说明立秋后每场降雨都会带来明显降温。
物候变化:万物收敛,进入成熟期
立秋是万物从“生长”转向“收敛”的关键节点。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后期:玉米抽雄吐丝、水稻灌浆结实、棉花保伏桃抓秋桃、大豆结荚鼓粒;果树上的枣子、柿子、梨子等果实逐渐成熟,挂满枝头;棉花进入采摘准备阶段,农事活动繁忙(如“立秋栽葱,白露栽蒜”“立秋荞麦白露花”等农谚均指导此时播种)。树叶开始微微泛黄、掉落,自然景观逐渐呈现“秋意”。
传统习俗:庆丰收与迎秋意
立秋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,主要围绕“丰收”与“过渡”主题:
啃秋:又称“咬秋”,人们吃西瓜、香瓜或玉米等,寓意“咬住”秋天,告别酷暑,表达对丰收的喜悦(城里人买瓜回家共享,农人在田间地头围坐啃瓜);
贴秋膘:夏天因炎热胃口不佳,体重减轻,立秋后通过吃炖肉、烤肉等补充营养,补偿夏季损失;
悬秤称人: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,若减轻则需“贴秋膘”恢复元气;
晒秋:山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屋顶平台晾晒辣椒、玉米、皇菊等农作物,形成极具特色的农俗景观(如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