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选择适宜的时间
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段晒太阳(夏季需进一步缩短至11点至3点),优先选择上午6~10点(红外线强、紫外线偏弱,活血化瘀效果好)或下午4~5点(紫外线中A光束成分多,利于维生素D合成)。冬季可选择上午9~10点、下午4~5点;夏季可推迟至下午5点后,避免暴晒。
2. 控制合理的时长
根据季节、人群调整时长:
成年人:每天30分钟~1小时(维生素D合成需一定时间,但过量易导致皮肤老化);
儿童:15~30分钟(皮肤娇嫩,需逐渐延长时间);
老年人:30分钟~1小时(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,可适当延长,但避免一次暴晒太久);
初次晒太阳者:缩短至10~15分钟,逐渐适应。
3. 充分暴露皮肤(需避免敏感部位)
尽量露出四肢、背部、手脚等皮肤较厚的部位(这些部位对紫外线敏感性较低,且能有效合成维生素D);头部、面部、颈部等皮肤薄、易晒伤的部位,可通过戴帽子、墨镜遮挡(避免晒伤或光老化);夏季可穿短袖衬衫、短裤,避免 *** (防止晒伤)。
4. 选择合适的环境
优先在户外(如公园、草坪、小区楼下)晒太阳,避免隔着玻璃(普通玻璃会阻挡90%以上的紫外线,影响维生素D合成);若因天气、身体原因需在室内,需打开门窗,让阳光直接照射室内。
5. 特殊人群需谨慎
儿童:避免暴晒,夏季可在树荫下接受散射紫外线(既能补钙,又能防止晒伤);
老年人:避免单独晒太阳,防止睡着着凉;可与同伴聊天、活动,增加趣味性;
孕妇:避免长时间暴晒(尤其是面部),每天晒15~30分钟即可(满足维生素D需求);
光敏性疾病患者(如多形性日光疹、红斑狼疮):避免晒太阳,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(防止病情加重)。
6. 做好防护措施
防晒:面部、颈部等敏感部位涂抹清爽型防晒霜(SPF30+、PA+++),每2小时补涂一次(避免防晒霜影响维生素D合成,但需平衡防晒与补钙需求);
补水:晒太阳时身体会出汗,需及时补充温水(避免脱水);
饮食:晒前2小时内避免吃光敏性食物(如灰菜、芹菜、菠菜、小白菜、螺、虾、蟹等),以免引起光敏性皮炎;晒后可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(如橙子、猕猴桃、草莓),抑制黑色素生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