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龙马精神”是汉语中常用的褒义成语,核心是比喻人旺盛的奋发向上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。它常被用于祝福或赞美他人精神饱满、干劲十足,如唐代诗人李郢《上裴晋公》诗中“四朝忧国鬓成丝,龙马精神海鹤姿”,便是用“龙马精神”夸赞裴度虽年老但依然精神矍铄、志向远大。
“龙马”的文化起源与象征
“龙马”并非龙与马的简单组合,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,形象多为“马身龙首”或“马身龙鳞”(部分说法认为其是龙的化身或与龙可互变)。这种神兽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:传说伏羲氏时,黄河中浮出龙马,背负“河图”献给伏羲,伏羲依此演成八卦,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。龙马被视为黄河的精灵、炎黄子孙的化身,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“龙马精神”的文化内核
“龙马精神”的实质是刚健、明亮、昂扬、进取的民族气质的浓缩,其内涵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:
奋斗不止的自强精神:源自《周易·乾卦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传统理念,强调像龙马一样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斗志,不畏艰难、持续前进;
远大志向与脚踏实地的统一:既有“行天者莫若龙”的高远志向(追求卓越),又有“行地者莫若马”的踏实作风(务实肯干),是“仰望星空”与“脚踏实地”的结合;
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:龙的形象象征突破常规、勇于变革(如《西游记》中白龙马从龙到马的转变,寓意成长与突破),与马“勇往直前”的特质结合,鼓励人们在奋斗中不断创新。
“龙马精神”的当代意义
在新时代,“龙马精神”仍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力量。 *** 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要“振奋龙马精神”,强调其是“奋斗不止、自强不息的进取气质”,与“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”有机结合,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。无论是个人成长(如克服困难、追求梦想)还是国家发展(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),都需要这种“昂扬向上、积极进取”的精神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