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座系统的起源可追溯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(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,今伊拉克境内)。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,古巴比伦人为了便于观测星空、确定季节与导航,便将天空划分为多个区域,每个区域赋予一个特定的名称(即“星座”)。这些早期的星座多为动物、工具或神话形象,如狮子、金牛、天蝎等,部分星座名称与符号至今仍在现代星座体系中保留。
古希腊对星座的完善与传播
古巴比伦的星座体系后来传入古希腊,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其进行了系统补充与发展。公元前270年左右,希腊诗人阿拉托斯在其著作《物象》中记录了47个星座;公元2世纪,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(Ptolemy)综合前人成果,编制了48个星座表(称为“托勒密星座”),并首次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接起来,形成易于辨识的图案。托勒密的星座体系以神话人物、动物为主题(如白羊座源自金羊救兄妹的神话、射手座源自半人马喀戎的形象),奠定了现代星座的文化基础。
星座的后续演变与标准化
中世纪以后,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,星座的导航功能进一步强化,南天星座(如南十字座、人马座南部)被陆续补充。1928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正式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(北半球29个、南半球47个、黄道附近12个),明确了每个星座的边界与名称,使星座成为天文学研究的标准化工具。尽管现代星座以天文学定位为主,但古巴比伦与古希腊的星座文化仍深刻影响着占星学、文学与流行文化。
补充说明:其他文明的星座体系
除古巴比伦与古希腊外,中国古代也有独特的星空划分体系——“三垣二十八宿”(将天空分为紫微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及东方青龙、南方朱雀、西方白虎、北方玄武四象,每象包含7个宿),主要用于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。但“星座”一词通常指代西方传来的黄道十二宫及托勒密星座体系,其起源仍以古巴比伦为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