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是公历闰年(全年366天,52周零2天),农历庚辰年(龙年),农历起止时间为1940年2月8日至1941年1月26日。生肖以农历立春为分界,1940年立春为2月5日,因此1940年1月1日至2月4日出生者属兔,2月5日至12月31日出生者属龙。
1940年的核心意义
一、中国抗战的关键转折点:中国成为中流砥柱
1940年,中国全面抗战进入第四个年头,国际形势剧变(德军侵占欧洲多国、德意日结成三国同盟),日本加剧对敌后抗日力量的“扫荡”与封锁,内动摇、妥协甚至投降的倾向抬头(如汪精卫3月成立伪南京国民、蒋介石两次与日本谈判)。在此背景下,中国通过一系列举措发挥了决定性作用:
理论指引:1940年1月, *** 发表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系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整理论(中国革命分两步走、新民主主义政治/经济/文化纲领),标志着 *** 思想趋于成熟,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。
统战策略:3月, *** 作《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》报告,提出“发展进步势力、争取中间势力、反对顽固势力”的策略总方针,强调“以斗争求团结”的原则(如“有理、有利、有节”的反顽斗争),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。
军事胜利:8月至次年1月,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(参战部队105个团20余万人),毙伤日伪军2.5万余人,破坏大量交通线与据点,遏制了内的投降暗流,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抗战的中流砥柱。
二、国际格局的重大演变: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
1940年,法西斯势力在欧洲与亚洲扩张达到新高峰:
欧洲战场:德军以闪电战相继占领丹麦、挪威、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等国,法国沦陷(6月),英国经历不列颠空战(7月至10月);9月,德、意、日正式结成三国同盟,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。
亚洲战场:日本为解决“中国事变”,发动枣宜会战(5月至6月),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;同时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与文化同化,推行“共荣圈”构想。
这些事件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,但也促使反法西斯力量开始酝酿联合(如1941年《大西洋 *** 》的签署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