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之一个节气,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日7日。此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方,太阳到达黄经45度,标志着季节从春季向夏季转换。
字面含义:“立”与“夏”的结合
“立”为“开始”之意,是二十四节气中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之首,代表季节的起始;“夏”在《尔雅》中被称为“长赢”,取“盈满”“盈余”之意,形容万物生长至此时已达壮大状态。元人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明确解释:“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”,这里的“假”即“大”,指春天播种的植物经过春季萌发后,至此已直立长大、进入快速生长期。
气候与物候特征:从“春生”到“夏长”的转折
立夏后,日照时间显著增加,气温逐步升高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达1820℃(部分地区如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已进入夏季,呈现“绿树阴浓夏日长”的景象);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增强,雷雨天气明显增多,降水分布趋于集中,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。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:“一候蝼蝈鸣”(田间蝼蛄开始鸣叫)、“二候蚯蚓出”(蚯蚓从土壤中钻出翻松泥土)、“三候王瓜生”(王瓜藤蔓快速攀爬生长),生动描绘了此时万物繁茂、生机勃发的景象。
农耕文化意义: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关键节点
立夏是农耕文化中“夏长”的起点,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。冬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,油菜接近成熟,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,故有“立夏看夏”的农谚;早稻插秧进入大忙季节,民间有“能插满月秧,不薅满月草”的说法,强调此时栽秧需及时加强管理(早追肥、早耘田、早治病虫),以促进早发壮苗。华北、西北等地虽气温回升较快,但仍需防范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,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