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这首诗以长安寒食节为背景,前两句描绘春日繁花、东风拂柳的繁华景象,后两句转写宫廷传蜡烛的特权场景,形成“民间禁火”与“宫廷传烛”的鲜明对比,委婉讽刺了封建等级制度,是寒食诗的经典之作。
2. 《寒食野望吟》(唐·白居易)
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
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
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。
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
诗中通过“乌啼鹊噪”“纸钱飞舞”“古墓春草”等意象,渲染了清明寒食时节扫墓的悲凉氛围,将生死别离的哀痛表现得淋漓尽致,展现了民间祭扫的传统习俗。
3. 《寒食雨二首·其二》(宋·苏轼)
春江欲入户,雨势来不已。
小屋如渔舟,濛濛水云里。
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。
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
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。
也拟哭途穷,死灰吹不起。
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,以“空庖寒菜”“破灶湿苇”的清苦生活为背景,融入“乌衔纸”的细节,将漂泊之苦、思亲之情与时光流逝的怅惘交织,情感沉郁苍凉,书法作品更被誉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
4. 《寒食寄京师诸弟》(唐·韦应物)
雨中禁火空斋冷,江上流莺独坐听。
把酒看花想诸弟,杜陵寒食草青青。
寒食节本应与家人团聚,诗人却独坐江边,听着流莺啼鸣,看着雨中禁火的空斋,借“把酒看花”抒发对京师诸弟的深切思念,“杜陵寒食草青青”以景结情,更添愁绪。
5. 《途中寒食》(唐·宋之问)
马上逢寒食,途中属暮春。
可怜江浦望,不见洛桥人。
北极怀明主,南溟作逐臣。
故园肠断处,日夜柳条新。
宋之问流放途中所作,寒食节与暮春相遇,更添漂泊之苦。“江浦望洛桥”“北极怀明主”将眼前的孤独与对故乡、朝廷的思念融合,情感真挚动人,展现了贬谪文人的无奈与深情。
6. 《寒食》(唐·孟云卿)
二月江南花满枝,他乡寒食远堪悲。
贫居往往无烟火,不独明朝为子推。
寒食节本应禁火,但诗人因贫居而常年无烟火,与“为子推”的传统形成反差。“二月江南花满枝”的美景与“他乡寒食远堪悲”的哀情对比,突出了贫寒之士的凄凉处境,更添社会现实的沉重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