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(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)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“寒”字的节气,其名称源于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”的记载——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,地面露水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,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。
气候核心特征
1. 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大:进入寒露,冷空气势力增强,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,昼暖夜凉明显。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足20℃,长江沿岸地区更高气温难超30℃,更低气温可降至10℃以下;西北高原(除少数河谷)候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℃,已进入冬季。
2. 降水减少,秋燥加剧:寒露时节,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,降水显著减少(如华南西部月降水量约20毫米,东部约3040毫米)。空气干燥,昼夜温差大,秋燥现象明显,易引发皮肤干燥、口鼻干渴等问题。
3. 典型天气现象:
雾霾:湿度较大时,辽宁东南部、河北山东东部、皖南湘西等地易形成雾区,影响交通;城市中因静稳天气,汽车尾气与粉尘不易扩散,可能引发烟霾。
寒露风: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,导致显著降温(长江中下游连续3天及以上日平均气温<20℃、华南<22℃),造成晚稻瘪粒、空壳减产,是南方晚稻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。
华西秋雨:华西地区(渭水、汉水流域、四川贵州大部等)进入多雨期,降水持续时间长(910月总雨日2030天),易导致作物收晒受阻。
高原雪害:青海四川交界、四川西部等高原山区,寒露前后易出现大雪,阻塞交通并危害畜牧业。
物候标志性变化
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,生动反映了此时的自然变化:
一候鸿雁来宾:白露时节鸿雁开始南飞,寒露时为最后一批,古人称“后至为宾”,雁群以“一”字或“人”字形列队南迁。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:深秋雀鸟匿迹,海边出现大量蛤蜊(外壳条纹与雀鸟相似),古人误以为“雀入水化为蛤”。
三候菊有黄华:菊花为秋季代表性花卉,寒露时竞相开放,故有“菊有黄华”之说,标志着深秋已至。
农事与生活应对
农事重点:北方地区需抓紧播种冬小麦(“寒露种小麦,种一碗收一斗”),避免迟播减产;南方地区应适时种植油菜、蚕豆等耐寒作物,同时加强晚稻田间管理(间歇灌溉保持湿润,防御寒露风)。
养生要点:遵循“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”原则,宜食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等柔润食物,少吃辛辣、熏烤食品;注意保暖(“寒露脚不露”,避免赤脚趟水),早睡早起,保持乐观心态(避免“悲秋”情绪)。
传统习俗:
赏红叶:北方地区(如北京香山)寒露时节枫叶红遍,是赏红叶的更佳时期(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)。
吃芝麻:民间有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,芝麻具有润肠燥、排毒功效,适合秋季食用。
饮秋茶:寒露前后秋茶(如乌龙茶、老白茶)口感醇厚,具有清热润燥作用,是秋季饮茶的首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