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七送火神的由来

admin

正月初七送火神是中国部分地区(如鲁、豫、皖、苏四省交界地区及江苏徐州丰县、沛县一带)的传统春节习俗,其核心起源与火神崇拜及纪念火神诞辰的传说密切相关,旨在通过仪式祈求新岁平安、远离火灾。

1. 火神身份与诞辰传说

民间普遍将“火德真君”(或简称“火神”)视为司火之神,其起源有多种说法:

正月初七送火神的由来

燧人氏钻木取火说:远古时期,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,使人类告别茹毛饮血,进入熟食阶段。为纪念这一伟大贡献,人们尊其为“火神”,并将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。

祝融为火神说:祝融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后代(一说为黄帝后裔),曾任“火正”(掌管火的官员),因教民用火、助成汤伐夏等功绩,被后世尊为火神。虽其诞辰说法不一,但正月初七祭火神的习俗仍延续下来。

2. 送火神仪式的意义

正月初七送火神的核心寓意是“送火神出家门,避火灾保平安”。民间认为,火神掌管人间烟火,若“得罪”火神,可能导致家中失火或遭遇灾祸。人们通过焚烧或送出“火神象征物”(如绑有麦秸的木棒、秸秆靶子),将火神“送离”家庭,祈求其在新岁中“不降灾祸”。

3. 典型习俗流程

不同地区的送火神仪式略有差异,但均围绕“送火神”主题展开:

鲁西南及山东半岛:儿童或年轻人选取两米左右的木棒,用麦秸捆绑成“火把”(俗称“火神把子”)。黄昏时分,在家门口点燃火把一端,手持另一端跑向村外或田野,直至火把燃尽。部分地区会在送火神前举行“朝台”仪式,跪拜火神台祈福。

江苏徐州丰县、沛县:用玉米秸秆、麦秸绑成两米余高的“火神靶子”(底部插木棍),底部可塞小炮仗增加趣味性。傍晚时分,大人小孩举着靶子到村外空地点燃,一边奔跑一边放炮,直至靶子烧尽。传说谁家送了火神,来年家中必无火灾。

这些仪式不仅承载着对平安的期盼,也成为当地春节期间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,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