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七夕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8月29日(星期五),农历为二零二五年七月初七。这一日期因农历闰月(乙巳蛇年有闰六月)影响,较2024年的8月10日有所推迟。
七夕节的传统习俗
七夕节起源于星宿崇拜与牛郎织女传说,是中国更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,其习俗围绕“乞巧”“祈福”“爱情”展开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1. 拜七姐与乞巧
“乞巧”是七夕节的核心习俗,源于古代女子向织女(七姐)祈求智慧与巧艺的传统。形式多样,如穿针乞巧(女子比赛穿七孔针,穿得越快越“得巧”)、喜蛛应巧(将小蜘蛛放入盒中,次日看蛛网疏密判断巧拙)、投针验巧(将针投入水中,观察针影形状判断巧拙)等。旧时还有“七娘会”,姑娘们提前备好奇巧玩品(如通草、色纸制成的花果、仕女模型),摆设香案遥祭,比拼 *** 工艺。
2. 喜鹊搭桥与香桥会
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夕通过鹊桥相会,民间衍生出香桥会习俗:用粗长裹头香(纸包线香)搭成长四五米、宽约半米的“香桥”,装上栏杆并扎五色线花装饰。入夜后,人们祭祀双星、乞求福祥,随后焚化香桥,象征双星已走过鹊桥相聚。
3. 晒书晒衣
七月七正值夏季,阳光强烈,民间认为这是“龙王爷的晒鳞日”,因此有晒书(防止书籍虫蛀)、晒衣(晾晒衣物以避免潮湿发霉)的习俗。这一习俗也带有“炫耀才学”(如文人晒书)或“展示家境”(如富贵人家晒华丽衣物)的意味。
4. 吃巧果与传统美食
巧果(又称“乞巧果子”)是七夕节标志性食物,主要由油、面、糖蜜制成,形状各异(如花、鸟、鱼等),寓意“乞巧”与“团圆”。部分地区还有吃酥糖(象征甜蜜爱情)、巧芽面(用发芽的豆苗、青葱煮面,寓意“生机”与“巧慧”)的习惯。
5. 储七夕水
传说七夕节的水是“天孙(织女)泪”,具有特殊功效,因此民间有储七夕水的习俗:提前用容器储存七夕夜的雨水或井水,用于洗脸、洗衣或煮药,认为可保平安、祛病除灾。
6. 地域特色习俗
不同地区还有独特习俗,如江苏宜兴的香桥会(规模盛大,香桥长达数米)、广东的拜七姐(宗乡会馆摆设香案,比拼巧品)、浙江农村的接露水(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,抹在眼上、手上,认为可“眼明手快”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