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节的习俗 除夕节的习俗有哪些

admin

除夕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夜晚,承载着“辞旧迎新、阖家团圆”的主题,其习俗围绕驱邪祈福、家庭团聚展开,主要有以下几类:

1. 祭祖:慎终追远的传统仪式

祭祖是除夕的首要大事,体现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。形式因地而异:多数家庭会在家中正厅摆放祖先牌位,陈列鱼肉、糕点等供品,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;部分地区有“除夕上坟”的风俗,傍晚将做好的年夜饭送至亡故亲人坟前,让先人与生者共进晚餐,寄托哀思。

除夕节的习俗 除夕节的习俗有哪些

2. 年夜饭:阖家团圆的盛宴

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,又称“团圆饭”。北方必吃饺子(形似金元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),且常将、红枣包入饺子,谁吃到则预示新年交好运;南方多吃年糕(“年年高升”)、鱼(“年年有余”,不能吃完)、糍粑等。家人围坐一桌,边吃边聊,共享天伦之乐。

3. 守岁:辞旧迎新的守候

守岁意为“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”,源于古人对“岁”的敬畏。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珍惜光阴;年轻人守岁则为延长父母寿命。守岁时,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聊天、看春晚、吃零食,等待零点钟声敲响,象征对新一年的期待。

4. 贴年红:营造喜庆氛围

“年红”是春联、窗花、福字、年画的统称,是除夕的标志性装饰。春联以对偶文字抒发美好愿望(如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);窗花用剪纸展现吉祥图案(如牡丹、莲花、福娃),增添节日活力;福字通常倒贴,寓意“福到”;年画则多以门神、财神、福禄寿为主题,寄托对未来的希望。

5. 燃爆竹:驱邪迎新的响声

“开门爆竹”是除夕的传统,新年到来时燃放爆竹,以“噼啪”声驱赶“疫疬之鬼”,创造热闹氛围。爆竹起源于古代用火烧竹子发出的爆响,后来演变为爆竹,至今仍是节日娱乐的重要方式。

6. 压岁钱:长辈的关爱与祝福

压岁钱由长辈分给晚辈,最初用红绳穿铜钱,取“长命百岁”之意;后来演变为红包,寓意“压祟”(镇恶驱邪)。给压岁钱时,长辈会勉励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、平安顺遂,是家庭关系的体现。

7. 其他习俗

踩岁:院内铺芝麻秆,全家人踩碎,以“碎”谐“岁”,寓意“岁岁平安”,且芝麻开花节节高,象征家道兴旺;

挂灯笼:门口挂红灯笼,红色代表喜庆,圆形寓意团圆,象征“鸿运当头”“人丁兴旺”,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驱邪传统;

不汲水:除夕黄昏前“封井”(用木盖盖住水井,供奉糕点焚香),避免“破运”,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;

忌打碎器物:若不小心打碎杯盘,需用红纸包起来并念“岁岁(碎碎)平安”,化解不吉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