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祭月与拜月:源于古代对月神的崇拜,《礼记》记载“秋暮夕月”,即秋夜祭拜月神。传统仪式中,家庭会在庭院摆放香案,供上月饼、西瓜、葡萄等圆形供品(西瓜需切成莲花状),点燃红烛,全家依次叩拜,祈求月神保佑阖家平安、五谷丰登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男不拜月”的习俗,主要由女性主持。
2. 赏月与追月:中秋夜赏月是核心活动,家人团聚庭院或阳台,欣赏皎洁圆月,寄托思念之情。古代文人常借此吟诗作赋,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在广东、香港等地,中秋夜还有“追月”习俗,十六日晚继续出游赏月,延续节日氛围。
3. 吃月饼: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,象征团圆。最初是祭月供品,后来演变为亲友互赠的礼物。传统月饼有广式(莲蓉、豆沙馅)、苏式(鲜肉、玫瑰馅)、京式(五仁馅)等,现代还有冰皮、流心等创新口味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月饼会”等集体购买习俗。
4. 玩花灯与燃灯:中秋夜玩灯是儿童喜爱的活动,形式多样。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成“瓦塔灯”,点燃后光芒四射;江南有“灯船”,将花灯放入河中漂流;还有“兔子灯”(如山东济南的“兔子王”泥塑),造型可爱,寓意吉祥。部分地区还有“烧塔”习俗,用砖瓦砌成空心塔,点燃后火焰熊熊,象征驱邪祈福。
5. 猜灯谜:又称“打灯谜”,是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测的活动。因趣味性强,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方式之一。谜语内容涵盖诗词、成语、生活常识等,猜对者可获得小奖品。
6. 地方特色习俗:各地还有独特习俗,如沂蒙山区出嫁女儿“送节礼”(必带杂面条,喻亲情不断);鄂东南“摸秋”(偷摘邻家冬瓜或南瓜,送无子人家,祈求生贵子);山东掖县“圆月”童谣(祈丰年);北京“兔儿爷”(兔头人身泥塑,既是祭品也是玩具)。
二、中秋节出省的核酸检测要求
根据2025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,9月10日至10月31日期间,乘坐飞机、高铁、列车、跨省长途客运汽车、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旅客,需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建议提前做好检测并保存好凭证,避免延误行程。
抵达目的地后,需配合当地完成“落地检”(即到达后立即进行核酸检测,通常为免费),以便及时排查风险。入住宾馆、酒店或进入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时,可能还需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,具体要求以当地最新规定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