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团圆节等,时在农历八月十五(恰值三秋之半,故名“中秋”)。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“秋夕祭月”仪式,是古人对“月神”的崇拜活动;汉代时“中秋”一词已见于文献(如《周礼》中的“秋分夕月”),唐宋时期逐渐发展为以赏月为核心的民俗节日,明清时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。2006年,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8年起,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。
二、主要民间习俗
1. 祭月/拜月
祭月是中秋最古老的习俗之一,源于古代帝王“秋暮夕月”的礼仪(《礼记》记载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),后逐渐流传至民间。传统仪式中,人们会在庭院设香案,摆放月饼、柚子、石榴等祭品,焚香燃烛,向月神祈求福佑。明清时期,祭月更注重家庭参与,女性成为主要参与者(有“男不圆月,女不祭灶”的俗谚),仪式结束后全家分食祭品,象征团圆。
2. 吃月饼
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,又称“团圆饼”,象征家人团聚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宋代(《东京梦华录》提到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),明代成为正式应节食品,民间有互赠月饼的习俗(寓意“团圆”)。现代月饼种类丰富,有广式(酥皮、多馅,如豆沙、莲蓉)、苏式(鲜肉、玫瑰)、京式(提浆、自来红)等,部分地区还有特色月饼(如山西的“月牙月饼”“葫芦月饼”,专为不同性别、年龄设计)。
3. 赏月
赏月是中秋的核心活动之一,源于古代文人“玩月”之风(唐代诗人如李白、苏轼多有咏月名句,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)。中秋夜,家人或友人聚于庭院、楼台,仰望明月,寄托思念(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)。部分地区还有“走月”习俗(如南京“走月亮”、苏州“游湖赏月”),即在月光下游览,享受秋夜美景。
4. 猜灯谜
猜灯谜是中秋特色活动,又称“打灯谜”。人们在中秋夜将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于彩灯之上,供人猜测。灯谜内容涵盖诗词、成语、俗语等,既有娱乐性,也有文化内涵,是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活动,甚至衍生出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的爱情佳话。
5. 玩花灯
玩花灯是儿童喜爱的中秋活动,主要有三种形式:一是 *** 简易花灯(如柚子灯、南瓜灯、桔子灯,将瓜果瓤掏空,刻简单图案,内点蜡烛);二是“树中秋”(将灯彩高竖于竹竿上,或挂于屋顶、树上,满城灯火与明月争辉);三是舞火龙(如香港大坑地区的“舞火龙”,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,插满长寿香,夜间舞动,热闹非凡)。
6. 饮桂花酒/赏桂花
中秋正值桂花盛开,人们会采集新鲜桂花, *** 桂花糕、桂花茶,或酿制桂花酒。中秋夜,仰望月中丹桂(传说月中有桂树),闻着阵阵桂香,喝一杯桂花蜜酒,成为节日美谈。桂花象征“富贵”“吉祥”,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7. 特色地方习俗
广东:潮汕地区有“中秋拜月”习俗(主要为妇女、儿童,“男不圆月”),还有吃芋头的习惯(芋头象征“辟邪消灾”,谐音“护头”,寓意合家团圆);
江南:南京人中秋吃桂花鸭(金陵名菜,肥而不腻),还有“走月”习俗(结伴出游,赏月访友);
北京:有“玩兔儿爷”的习俗(兔儿爷是泥制玩偶,造型如人端坐,最初用于祭月,后成为儿童玩具);
西南:侗族流行“偷月亮菜”(中秋夜“偷”他人园中瓜果蔬菜,寓意获得幸福,青年男女借此传情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