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游戏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传统娱乐形式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、简单易学的特点,涵盖儿童、成人等不同群体,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。以下是常见的民间游戏类型及玩法:
一、儿童群体常见民间游戏
1. 老鹰捉小鸡
多人参与的群体游戏,一人扮“老鹰”,一人扮“母鸡”(张开双臂保护身后“小鸡”),其余为“小鸡”(依次抓住前面人的衣襟排成纵队)。老鹰试图抓住母鸡后面的小鸡,母鸡需阻挡老鹰,小鸡则躲闪。若小鸡被老鹰摸到,需退出游戏;老鹰抓到超过一半小鸡则获胜。游戏锻炼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。
2. 跳皮筋
以弹性皮筋为道具,两人牵拉皮筋,跳者边跳边唱儿歌(如“马兰花,马兰花,风吹雨打都不怕”)。跳法从脚踝开始,逐步升高至膝盖、腰部、腋下等部位,每完成一级皮筋升高一次。考验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,是女孩的经典游戏。
3. 踢毽子
用鸡毛、布条等 *** 毽子(底部插羽毛,上部用布捆扎),玩法包括单人踢(连续踢不落地,可变换花样如“盘、拐、绷、蹬”)、多人传递踢。规则以踢的数量或花样多少定胜负,锻炼腿部灵活性。
4. 滚铁环
用铁丝弯成直径约40厘米的圆环,手持铁钩推动铁环前进。可单人比快,也可多人竞赛,规则是谁滚得远、速度快且铁环不倒为胜。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户外游戏,锻炼平衡能力。
5. 打陀螺
用木头、塑料等 *** 陀螺(上部圆柱形,下部圆锥形,尖部可嵌),用鞭绳缠绕陀螺后拉绳使其旋转,再用鞭子持续抽打保持转动。玩法有单人对打、双人对打、赛旋(比谁转得久),是传统竞技游戏。
6. 跳房子
在地上画“田”字形或格子(如“飞机”“小房子”),用瓦片、沙包作为“子”。玩法是将子掷于格子内,单脚跳入(横向两格双脚落地),依次踢子至下一格,不能踩线或出界。完成一圈“占房”最多者为胜,考验空间感知能力。
7. 抓石子
用57颗石子(或沙包)进行,规则分为“抓一”(每次抓1颗,4次抓完)、“抓二”(每次抓2颗,2次抓完)、“背六”(抛起5颗,手背接住,接住数量计分)等步骤。需完成“上楼”(将子叠放后一次性抓起)等环节,考验手眼协调与记忆力。
8. 翻花绳
用一根3尺长的绳线(两端绾结成圈),两人轮流翻动。一人将绳套在手上,用手指穿拉出花样(如“簸箕”“筛子”“雨伞”),对方需接住并翻出新花样。锻炼动手能力与想象力,多为女孩玩耍。
二、成人/混合群体常见民间游戏
1. 斗鸡
又称“顶牛”,两人单腿站立(将另一腿弯曲抱起,膝头为“角”),相互顶斗。规则是不可用手推,将对方撞倒或抱腿脚落地为胜。是传统竞技游戏,锻炼平衡与力量。
2. 丢手绢
多人围坐成圈,一人拿手绢绕圈走,边走边唱“丢、丢、丢手绢,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”。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,此人发现后需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者。若追不上,丢者需表演节目;若追上,丢者重新丢。考验反应速度。
3. 方宝(摔方宝)
用牛皮纸、旧挂历纸折成方宝(越大越厚越好),两人对战。将方宝放在地上,用手拍击对方方宝,使其翻面为胜。是传统对抗游戏,考验力度与技巧。
4. 挑棍
收集冰棒棍(或竹签),混合后撒在地上。玩家轮流用一根棍挑起地上的棍,不能碰动其他棍。挑起数量多者为胜,考验耐心与手眼协调。
5. 藏摸互(捉迷藏)
一人或多人躲藏,一人寻找。躲藏者需在规定时间内藏好,寻找者找到所有人后获胜;或躲藏者摸到“家”(指定地点)则获胜。是经典的群体游戏,充满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