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饮食风俗是什么

admin

1. 赛龙舟:作为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活动,起源于先秦,盛行于唐宋,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早期为原始信仰中的“送灾”仪式,后逐渐演变为竞技活动。竞渡前需举行请龙、祭神仪式(如广东龙舟赴南海神庙祭南海神,闽台往妈祖庙祭拜),祈求风调雨顺、划船平安。湖南汨罗江因屈原传说,赛龙舟更添文化厚重感。

2. 挂艾草与菖蒲:民间视为“驱邪神器”,遵循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的谚语。艾草具有驱毒除瘟的药用价值,菖蒲叶片似剑,象征“斩千邪”。通常将艾草绑成一束插于门楣,或与菖蒲合绑成“蒲剑”悬挂,部分地区还会用红纸包裹,增强仪式感。

3. 吃粽子:端午节“标配”美食,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“角黍”(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)和“筒粽”(竹筒装米密封烤熟)。晋代被定为端午食品,原料逐渐加入中药益智仁(称“益智粽”);南北朝出现杂粽(米中掺杂禽兽肉、板栗、红枣等);唐宋时期口味升级(如蜜饯粽);元明时期包裹料改为箬叶、芦苇叶,附加料更丰富(豆沙、猪肉、枣子等)。现在粽子分南咸北甜两大流派,北方多甜粽(红枣、白糖),南方多咸粽(肉、蛋黄等)。

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饮食风俗是什么

4. 佩香囊: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(如白芷、川芎、芩草等),外包丝布,再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形状(如圆形、方形、动物形)。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襟头装饰,也有吸汗功能。老年人多戴梅花、菊花等形状(象征吉祥),小孩喜欢飞禽走兽类(如虎、豹子),寓意健康平安。

5. 饮雄黄酒:古语云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,是端午传统饮品。将微量雄黄加入白酒或黄酒中,成年人饮用,认为可杀菌驱虫、避邪解毒。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,大人会将其额头、耳鼻、手足心等处涂抹雄黄酒,意在消毒防病、虫豸不叮。

6. 拴五色丝线:用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吉祥色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、脖子,象征五方五行(青对应东方木、红对应南方火、白对应西方金、黑对应北方水、黄对应中央土),寓意避灾除病、保佑安康。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,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,需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,象征送走瘟疫。

7. 画额: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(似虎额纹,借猛虎镇邪),或涂抹鼻耳、手足心,旨在驱避毒虫。清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:“每至端阳,自初一日起,取雄黄合酒洒之,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,以避毒物”,是端午针对儿童的特色习俗。

8. 沐兰汤:古俗之一,《大戴礼》《荆楚岁时记》均有记载。用佩兰、艾草、菖蒲等香草煎水沐浴,可治皮肤病、去邪气。明代因“兰汤不可得”,改用午时五色草拂浴,至今仍流行于广东、湖南、广西等地,不分男女老幼全家参与。

二、端午节的饮食风俗

1. 吃粽子:粽子是端午饮食的核心符号,种类繁多。从口味上分,北方以甜粽为主(如红枣粽、豆沙粽,蘸白糖食用),南方以咸粽为主(如肉粽、蛋黄粽、火腿粽,部分地区加香菇、花生等)。从包裹料上分,有箬叶粽、芦苇叶粽、竹筒粽(传统做法)等。部分地区还有特色粽子,如嘉兴肉粽(以酱油、五花肉为特色)、广东碱水粽(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,呈碱性,口感独特)。

2. 食“五黄”:江浙地区端午传统食俗,“五黄”指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、黄鳝和雄黄酒。端午前后,黄鱼、黄鳝进入生长旺季,肉质肥美;黄瓜新鲜脆嫩;咸蛋黄咸香可口;雄黄酒则有驱邪寓意。民间认为“吃了五黄,五毒不侵”,是端午祈福的重要饮食。

3. 吃鸭子:南方部分地区(如上海、南京、苏州)端午流行吃鸭子。俗话说“鸭香醒脾,苦夏不苦”,鸭肉性凉,具有滋补、祛湿、避暑的功效,适合端午炎热潮湿的气候。常见做法有莲藕炖老鸭(清淡滋补)、啤酒鸭(香辣开胃)、白切鸭(原汁原味)等。

4. 吃“五白”:部分地区(如江南)端午搭配“五白”食用(白切肉、白蒜头、白斩鸡、白豆腐、茭白),“五白”与“五黄”互补,可清热降火、健脾胃。例如白切肉蘸蒜泥、白斩鸡配姜葱酱、茭白炒肉等,清爽可口。

5. 特色地方食俗:① 打糕(吉林延边):用艾蒿和糯米饭放入石臼,用木槌捶打而成,口感细腻、筋道,蘸黄豆粉食用,具有民族特色;② 煎堆(福建晋江):用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调成浓糊状煎成,传说为“补天”(古时闽南端午阴雨连绵,民间认为是天公穿洞,吃煎堆可补天);③ 绿豆糕(浙江):用绿豆制成,北方不加油脂(松软),南方加油脂(细腻),具有清热解毒功效;④ 梅子(江浙):端午时节梅子成熟,茶歇时品尝酸甜杨梅,开胃解腻;⑤ 酿苦瓜(广西玉林):用猪肉馅、香菇、虾仁等填入苦瓜,凉拌或清蒸,清热解毒,适合湿热天气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